生命轨迹 高原情怀——马小勇油画作品解读
来源: | 作者:杨瑞洪 | 发布时间: 2017-07-24 | 2526 次浏览 | 分享到:
大美无言,宁静致远。马小勇以一种平静而虔诚的心静静感受着阿坝高原的美,并把这种美的感受,用细腻而又轻松、理性而又富有情感的油画语言表现出来,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让观者为之心动。

《雪域·寂》之二 布面油画 130cm×97cm  2015年

人的生命就是一个过程,从呱呱坠地便开始了他自己生命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注定会有一些重要的节点,让生命的

旅程发生至关重要的转变。


马小勇的1996年就是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生命节点。从他填志愿开始,这个一直生活在四川盆地射洪的青年人,注定将
和阿坝高原结下不解之缘。如果这个转变是与艺术的学习重叠的,那这个生命轨迹必然会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呈现出来。观马小勇的油画创作,高原情怀清晰可见,从初识高原的生涩与初涉艺术的笨拙,到逐渐融入高原并在艺术上渐渐成熟
。这正是马小勇向世人呈现的他自己的生命与艺术创作的状态。



《唐克初雪》布面油画 60cm×100cm 2013年

从2003到2016年,马小勇的足迹遍布阿坝高原的藏地羌山。藏族的妇女儿童,羌族的老人阿妈都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2003年的《高原·红》、2004年的《圣途》、2008年的《梦回高原》《出行》、2010年的《歌声飘过山梁》,都是他表
现藏族人物的代表作品,高原上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被小勇细腻而深情地表现出来。每一个亲身经历了2008年5·12汶川
特大地震这场巨大灾难的人们,都必将在生命中抹上悲怆的色彩,并对生命有全新的思考。马小勇在2009年创作的《生
命之光》,表现了地震后三军官兵第一时间拯救生命的动人场面。2009年的作品 《小憩》描绘了救援的士兵在废墟上休
息的场景。他用手中的画笔讴歌在特大灾害面前,我们的党、我们的祖国和我们的人民所体现出来的人间大爱。


《雪霁》之二  布面油画 直径40cm 2015年

2011年,阿坝师院从郫县古城搬回到在汶川水磨5A景区异地重建的美丽新校园。马小勇和所有阿师人一样,结束了居无

定所的生活,开始在新的学校生活工作学习。心静下来了,马小勇不仅工作干得出色,在油画创作上也是佳作连连,艺
术风格日臻成熟。2012年的《阳光高原》;2013年的《唐克初雪》《红原初雪》《藏寨初雪》系列作品;2015年的《雪
霁》系列、《雪域·寂》系列油画作品,用细腻的笔触很好的表现了高原寂静、辽阔、苍茫的大美。大美无言,宁静致
远。马小勇以一种平静而虔诚的心静静感受着阿坝高原的美,并把这种美的感受,用细腻而又轻松、理性而又富有情感
的油画语言表现出来,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让观者为之心动。

《雪霁》之三 布面油画 直径40cm 2015年 

习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

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作为阿坝高原艺术群体的一员,马小勇以自己的艺术语言表
达着他对高原的理解和感受。其作品与封明清大写意式的以刀代笔的高原油画作品的激情旋风、杨瑞洪的东方流动线条
与油画厚重色彩的融合之中国意象、奇弘的雾色苍茫空灵的高原印象、大唐卓玛的神秘幽远灵动的藏风景,形成了不一
样的审美观照,丰富了阿坝高原艺术群体的油画创作语言和风格。


《红原初雪之三》布面油画 60cm×100cm 2013年
艺术的表达需要真诚,艺术的道路也是永无止境的。让我们铭记艺术家的担当与责任——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

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地域性
、民族性、艺术性、创新性”是当代艺术创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的艺术创作指明了方向
,我们要用真诚之心,用自己的画笔表现大美四川、大美阿坝,表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红原初雪之二》布面油画 80cm×100cm 2014年

艺术家简介


马小勇
MA XIAOYONG
1972年生,四川射洪人
副教授、阿坝师范学院美术系美术教育教研室主任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1996年阿坝师专美术系美术教育专业
2002年本科毕业于四川省教育学院美术系美术学专业
2001年结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油画研究生课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