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烂明丽的光影叙事意境——再读画册《绚烂明丽—陈辉》
来源:
|
作者:刘 炜
|
发布时间: 2017-07-07
|
1812 次浏览
|
分享到:
陈辉水墨画中的光影叙事意境是中国画现代形态发展中“以西润中”探索的智慧抉择与有效途径。反观其早期彩墨画,在光色氤氲的从容意境里唤醒观者某种心灵关联,让中国画创新探索者们瞩目沉思
《绿罗青花瓶》
陈辉,著名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自2003年陈辉开始专注于水墨画创新,在中国传统水墨画与西方美术技法融合方面作出大胆尝试,经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找到了将西方绘画语言与中国水墨意境相结合的契合点,形成层次丰富、意境清幽的新水墨风格。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运用光影进行叙事的意境效果,营造出具自然神秘主义美学特征的“水墨景观”。去掉铅华的新水墨光影叙事意境无疑是成功的,这是中国画家在“以西润中”探索中的智慧抉择与有效途径。
其实,在新水墨之前,光影叙事已经在陈辉的早期作品中存在。
再看1999年出版的画册《绚烂明丽——陈辉》,仍被呈现在眼前一幅幅绚烂明丽的色彩所吸引。与现在的新水墨对比,画面中水墨衬托下的绚丽色彩,隐晦地显露出光影的存在。画册中的作品,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画面视觉中心位置,都有亮白处理,或工形,或飞白,与周边色、形成鲜明对比,如晦涩中引人瞩目的灵光。这也许就是陈辉探索光影叙事的早期形态。
有很好西画训练背景的陈辉,在光影运用上,并没有直接使用西画的物理性“外光”,而是具有道家泛灵主义自然形式的心灵光线。在这本画册中,他的方法是,在大面积墨与色铺染的灰色调(色度高、色阶短)中,减弱甚至放弃光的物理属性,有意经营不确定的游离光线,从而产生心理化的弥漫感和朦胧化图像特征,塑造出具有浓郁东方浪漫主义色彩的光影秘境,使光从普通的物理属性蜕变到心性化高度。
在创造光影叙事的同时,陈辉大胆地放弃了传统文人画清高的自娱性美学原则和图式经营。他着眼于当下的视觉感受与生活体验,以此为轴心,融合中西,创造出亦中亦西的新彩墨画。
陈辉的创新尝试与成功,使人们的思绪回到关于中国画传承与变革这个开放并远未完成的主题。
《淡影》
多年来,人们对“什么是中国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变革着的,但始终有存在让人困惑的问题:抄袭和重复式地继承程式化绘画语言符号,导致中国画精神走向衰落;同时,对中国画基于玄学式的解读,使在西方绘画体系下训导的院派传承者们产生意识矛盾。“以西润中”之前,人们坚守成规古训,如线讲十八描、山水画定是南系讲披麻、解索、矾头……,北系则大小斧劈等等,严格于门户宗法,非此不承认为中国画。50年代将中国画系称为彩墨画系,也含有区别于传统中国绘画的严格范畴之意。在“改造中国画”的思想指导下,美术院校为培养新生代中国画画家,引进西式造型与色彩体系,目的是通过提高写实能力来反映现实生活,但以水墨为基础的经营格局并没有大的变化,许多人仍认定只有“既定程式”之作才叫中国画。在改革开放之后,迎来新局面,中国画的发展面貌开始有了改观,技法形式上不断出现突破。从绘画载体的尝试影响技法的改变,到后来发展到各种“特技”、材料的实验绘画(综合材料绘画出现),这些因材料、技法交叉产生的“边缘性”绘画,往往是创新者的冒险乐园。在各种繁花似锦的思潮和创新尝试中,画者与观者对中国画的内在审美特征有了更多、更深认识。在传承与创新的矛盾中,要坚守“国画”之名的重点,不是简单能使用特有的材料工具和展现传统技法的程式特征,而是中国画的心性意趣特质和有容乃大的精神。
再读陈辉的这本静物画册:《干花与秋果》《轻风》《花开时节》《餐桌前》《鸡冠花》等,画中色块、线条直接用板刷和笔痛快淋漓扫出,突破了传统“书法用笔”的桎梏。明快、墨色饱满的笔触,笔走心意;色彩红得耀眼、蓝得心怡、黑得沉醉、黄得温迷;墨与色之间的渗合相融,蕴含“墨分五色”之理。墨色中包围的光影闪烁着画家的智慧与激情,令观者兴奋和感悟。对比同样“以西润中”的四川美术学院雷洪先生,他的色彩意象来自唐宋的辉煌,丰润而厚重,给人以泱泱大度、气宇高昂的历史成就感;而陈辉的“意境”却如李白的诗境,浪漫而辉煌,灵光中有“道”的悟解。陈辉释放了受缚于轮廓线的色彩,利用心灵光线将其漫溢于画面,使观者在光色氤氲的从容仪式里唤醒某种心灵关联。
在中国画中,静物绘画因客观表达对象的范围相对狭窄而形成“易学而难功”的特点。静物画难达高意,古人也多有论述。托物言志时,画家越追求画面的意境,越是小心墨色的运用。将激情物化于画面,并把这种难度做一次高技艺的表述和阐发,实在不是容易做到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往往是画界“高人”达到一定境界,才在静物方面涉猎并有所建树。这样“高人”纵观也不多,白石老人在静物画这方面就是一位大成者了。尤其是要突破审美意识下凝结的“意象”范式,欲求得与前人并肩或超越,非大智大毅者办不到。“痛则不通,通则思变”。陈辉在静物画上的成就不仅是技法上敢于破局,更由于他在语境角度方面有所创新,改变了我们多年来习惯了的解读和表达既定形式。他利用视觉印象成功地塑造了属于自己的“意境”,而不是传统中国画的“意会”。传统静物画以尽心志、表个性为本,非常讲究位置经营与文、印呼应,也就是以文人画为主体的审美意识与风格样式,而陈辉则吸纳现代装饰画的构图,结合自己的笔墨气势,成就“意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卢新华教授对陈辉的评论是:“既有中国的传统水墨精神,又有西方的视觉冲击。最大的特点,把中国的传统笔墨进行重新组合,看起来不是传统的形式,但紧紧地抓住了传统的诗性的方法。”
《暖光》
“门之兴,当之勇者”,陈辉的彩墨绘画创作在中国画的发展历程中是极具个性和非常独特的,为其后来的“水墨人文景观”塑造,特别是光影叙事的意境运用地作了铺垫。中国画新艺术意境的创成,须勇者的智慧和担当。新世纪应有新世纪的朝气和力度,立本创新才是新世纪的永恒。
创新,是艺术不朽的良药,而融合是“以西润中”这个主题中不能回避的创新途径之一。法国著名画家雷蒙·饶可让说:“在我看来,在所有这些接连不断的动荡之后,融合的时代已经到来。创新应该互相融合,向着一切可能的融合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片几乎未经开发的处女地。每一种独特的个性都可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融合来。”陈辉的作品摆脱了传统中国画符号性语言,关注现代绘画审美情趣,同时又保持了中国绘画的精神内涵——意象画境和人文修养,为中国画现代形态的“中西融合”探索发展提出一种新的可能性:即可在传统语言体系内革新,也可以在传统外另立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