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描述
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现在时间是:YYYY年MM月DD日 H:mm:ss
首页
文刊联
四川省文艺期刊联合会
联合会会员
个人会员
单位会员
期刊方阵
市州刊物
名刊推荐
市州刊物
作品园林
作品精选
作品精选详情页
文艺评论
现代艺术
现代艺术
文艺月报
文艺选刊
文艺百家
年度百家
2019年度百家推优工程
美术
戏剧
音乐
民间文艺
摄影
书法
舞蹈
曲艺
杂技
电影
电视
文艺评论
2018年度百家推优工程
美术
戏剧
音乐
民间文艺
摄影
书法
舞蹈
杂技
电影
电视
文艺评论
版画
油画
水彩
综合材料
书法
雕塑
作家
剪纸
摄影
漆艺
竹编
锦绣
主编风采
艺产联盟
得石舍
福宝斋
恒杰文化
庐缘画斋
泥上行
关于我们
大事记
联系我们
下载中心
首页
>>
期刊方阵
>>
作品精选
>>
在名山邂逅雁江先祖王褒
在名山邂逅雁江先祖王褒
来源:
|
作者:
wyqkw2016
|
发布时间:
2019-03-13
|
595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名山邂逅雁江先祖王褒
文丨梁才
戊戌之秋,应四川省文艺期刊联盟之邀前往雅安名山区参加“全国名刊名家看名山” 采风活动。刚接通知时,内心十分忐忑,看“名刊名家”这个名头,我等无名之辈似不敢贸然应允,但细究嘉宾名单则释然,《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当代》等名刊名家赫然在列,我等前去学习、受教也是一次机会,于是欣然前往。
对于名山,早闻其名,知其是茶的故乡。早年刚参加工作时,在沱江边上的南津古驿任电影放映员,所在的南津文化站开办有一座文化茶园,所售花茶、素茶均出自名山,大大的包装箱上“雅安名山”四个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茶园大门上也写着“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 的对联。每天早晨天不见亮,茶师便早早起床,捅开俗称“鸡婆窝”的茶炉子,添上煤炭,把一排五个铜壶的水烧开。在等待水开的过程中,茶师将一块块木质铺门板卸下。此时,光影朦胧的街道上便有三两个茶客走来,茶师便高声叫喊:“张大爷、李大爷、王大爷早,给三位大爷泡茶!” 随铜壶的开水注入茶碗,一缕缕茶香便弥漫了茶园,也唤醒了这古老的小镇。在不放电影放时候,放映队三名队员也轮流到文化茶园协助掺茶水。这让我早早地学会了喝茶,更成为了名山茶的忠实粉丝,一喝便是三十几年。
此次到名山,我是真心想看看这方山水到底神奇在何处,为何能产出这令人离不开的香茗来。第一天的活动安排便令我十分激动——参观茶史博物馆,登蒙顶山。走进茶史博物馆,我像一名虔诚的教徒走进了庙堂,更像漂泊数十年的游子回到了故乡的祠堂,心里满是神圣和敬畏。随着讲解员轻轻的脚步,我们也无声地走上了二楼。在这里,一个更令我激动的画面出现了。王褒,这位资阳雁江藉圣茶祖师被请进了茶史博物馆,并占有重要的席位,这怎不令我这个时隔二千多年的后辈激动和骄傲呢?我立即用手机拍下了图片,发上微信朋友圈,并向资阳作家、《圣茶祖师王褒传》的作者杜先福请教王褒与茶文化及与名山的渊源等诸多问题,杜先福似乎比我更激动,立马通过微信传来了文稿。
原来,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利用茶的国家。关于茶的文字记载,最早并且最可靠的,便是汉代辞赋家王褒所撰写的《僮约》。王褒所著《僮约》,不仅影响了中国茶史,而且成为世界最早的关于茶的记录。
公元前91年左右,王褒出生在资阳市雁江区临江镇墨池村。王褒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靠祖上留下的几亩薄田度日。母亲供王褒读了些书,成人后,王褒在资阳城里即现在的中城街修建“德星堂”,聚集文朋诗友,吟诗作赋,后来又到成都住了6年,在郫县做官。
在郫县,王褒结识了一个很要好的朋友范平,后来范平去世,王褒去奔丧,就住在范平家里。一天,王褒吩咐一个叫便了的仆人上街买酒,便了却认为,王褒是这家的客人,怎么能够使唤我便了呢?
王褒很气愤,就花了一万五千钱,要把便了买下来供自己使唤。便了却对王褒说:“你要买我便了,我没法子,就卖给你了!但是有一条,你买了我,凡是要使唤我便了做的事儿,都得写进契约,没写进契约的,将来要叫我便了去做,对不起,我便了是不会做的。王褒你可想清楚了,别写漏了,写漏了,将来可别说是我便了不做!”
王褒说:“好,很好!我们就此立字为据,凡是我要你做的,都写进契约里,我没写进去的,叫你做,你当然可以不做。”于是,王褒提起笔来,不假思索,写下《僮约》一份,这就是流传千古、普天下第一分劳动合同。
契约订好以后,王褒便念给便了听。便了听得目瞪口呆,好半天说不出话来。
便了原来想,王褒一个读书人,种不来庄稼,烧不来饭菜,量他也想不出该做些什么活儿。没想到这个白面书生,订出来的活儿,竟然包罗万象,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耕种栽拔,吃喝拉撒,就连吵嘴打架、行为姿态都规定得清清楚楚,毫无漏洞。所有这些活儿,别说一个便了,就是十个便了,也得累死累活。一旦不服从就打一百鞭子,岂不打得我皮开肉绽、屁滚尿流!想到这些,便了浑身都在发抖,泪水竟是潸然而下。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高校干部培训中心教授、国学家张昌余说,《僮约》列出了名目繁多的劳役项目和干活时间的安排,描述了当时奴仆们的劳动生活,记载了当时蜀中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情况,是研究汉代四川社会情况的极为重要的材料。《僮约》是中国也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份《劳动合同》。
其实,《僮约》不仅仅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份《劳动合同》,更是中国同样也是全世界关于饮茶、买茶和种茶的最早记载。文章中的“烹荼尽具、已而盖藏,武阳买荼”,这里的“荼”,是古代茶的早期称呼。 这段话说的是,家里来了客人,要烧水烹茶,客人和主人饮完茶,要洗净茶具,好生收藏。如果没有茶叶了,就牵着狗儿到武阳去,卖了鹅儿买回茶叶。
王褒这段关于茶的文字,既写烹茶,还写珍藏茶具,更写茶的交易市场,从而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王褒因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有文字以来,第一个写茶的人。之后唐代陆羽著《茶经》,系统地总结了种茶、制茶和饮茶的经验,并将儒、释、道三家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融入茶事中,把茶事活动升华为一种充满中华民族特色的高雅文化,即中国茶文化。尽管陆羽被后人称为茶圣,但是就茶文化的起源而言,王褒则是记载茶文化的祖师。所以说,茶文化祖师的桂冠,非王褒莫属!
茶,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茶文化的璀璨,自然也有王褒的光辉!
再说王褒在郫县当官,还喜欢旅游,他曾经游历岷江,写下流传至今的著名辞赋《益州游记》。在雅安蒙顶山游玩时,结识了当地最有名的茶农吴理真,之后,吴理真每年都给王褒送去最好的春茶。
公元前59年,因为王褒有三首辞赋编成歌曲唱进了皇宫,汉宣帝就把他召进宫中,留在身边当了一名侍从官,后来升任谏议大夫。王褒进宫后,还把茶艺带进宫中,经常陪伴汉宣帝在甘泉宫饮茶谈论国家大事,为宣帝排忧解难。
再后来,太子刘爽因为患了抑郁症,汉宣帝就吩咐王褒陪伴太子,希望王褒想办法解除太子的抑郁症。王褒不负皇帝重托,每天陪着太子饮茶吹箫,谈论茶艺,用了两年时间,太子的抑郁症就被解除了。后来太子当了皇帝,这就是汉元帝。
公元前51年,有个巫师谎称南方有金马碧鸡之神,可以祭祀招来护佑皇上,宣帝把这个重任交付王褒,命令王褒南下寻找金马碧鸡。谁知走到四川境内,因一路上鞍马劳顿,王褒染疾身亡,年仅39岁。宣帝十分悲痛,下诏把王褒的遗体运回资阳,筑墓葬于他的故乡。
在后来的采风活动中,我对名山的一茶一树,一草一木都格外亲切,就像回到了故乡一般。是啊,两千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便因茶结识,一个种茶,一个著书立说,共同奠定了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之基础,这不是雁江与名山一种奇特的缘分吗?当我漫步在茶山上,在惊叹名山茶产业已发展到35万亩种植规模的同时,更因王褒和吴理真两位先祖而自豪,为名山而自豪。
个人简介
梁才,本名梁朝军,男,1963年2月生,资阳市雁江区清水乡人。
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1982年起开始在国内报刊发表散文、小说作品。
历任资阳市雁江区南津文化站站长,新华社四川分社《蜀报》地方新闻部主任,云南《东陆时报》副总编辑,香港《大公报》驻云南首席记者。
著有纪实文学《我的记者生涯》、《地产江湖的文人印记》、散文集《人在江湖》。
现为资阳市雁江区作家协会主席、《品读雁江》执行主编、《资阳广播电视报》执行主编、《资阳人·城市文化读本》执行副主编。
上一篇:
茶中故旧是蒙山
下一篇:
名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