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精髓”弘扬“精华” 让非遗绽放光彩——射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与思考
来源:《现代艺术》2017年第04期
|
作者:张小瑛 罗明金
|
发布时间: 2017-05-26
|
2895 次浏览
|
分享到:
提炼“精髓”,弘扬“精华”,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让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更多的光彩,射洪创造了成功范例。建立相关机制,激励传承提升,营造良好氛围,规范科学保护,充分开发利用,形成共同关注与保护局面,是非遗保护的重要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产生于民间传承于民间的文化精华,是民族文化的根与魂。
“根,维系于民族精神。无论历史多么遥远、岁月如何蹉跎,无论社会怎么变革、如何转型,都不能除了根、丢了魂,都必须把根留住。根深才能叶茂,根脉切断不得”(引自叶小文《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梦的魂与根》)。由此可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作为陈子昂故里射洪县,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诗画射洪”、“诗酒射洪”名闻遐迩,是全国文化先进县,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让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更多的光彩并深入民心,当然应该放在文化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一、射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近年来,射洪县非遗中心(县文化馆)在经费缺乏、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申报、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成功申报为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 10个,其中国家级名录《沱牌六粮酿造技艺》,省级名录《通家山女儿碑庙会》,市级非遗项目《目连故里的传说》 《莲宵舞》 《高跷狮子》 《高跷狮子》 《旱船》《铁水花火龙》《川剧座唱》《火针治疗淋巴结核》8个,目前已纳入县级非遗名录的共计24个。
射洪县文化馆专项调查显示,射洪县县级以上的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有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人。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1人,市、县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人。为了加强对项目传承人的保护和管理,县非遗中心加强了对上级下达的传承人保护资金的监督使用,促使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履行传承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开展传承及展示活动。目前,从传承人和实际保护效果这一角度来看,射洪县对乡土文化遗产保护率达80%以上。
二、射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措施及成功范例
范例一、受到保护传承的《沱牌六粮酿造技艺》成为沱牌舍得发展的“原生动力”
走进沱牌公司,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名叫《泰安作坊》的酿酒遗址保存完好地屹立于沱牌生态园一角,来这里参观的人们,总会被这座明、清时代的古老酒窖深深吸引。
《泰安作坊》原本是沱牌公司最早的一个酿酒车间,自2007年在沱牌厂区建设中发现大量酿酒遗存物后,县、市、省文化部门与沱牌公司很快形成“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共识,何况这座酒窖与非遗项目《沱牌六粮酿造技艺》早已为沱牌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随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沱牌公司组织泰安作坊发掘,来自全国的12位文物考古专家在考察发掘现场和出土遗迹晾床、酒窖、接酒坑、灰坑等以及酿酒、饮酒和日常生活用具等遗物100余件并认定为明、清酿酒作坊后,射洪县文广局、沱牌公司就按照程序申报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随后由沱牌建立博物馆。
从“唐代春酒”到“明代谢酒”再到“清代沱酒”现代沱牌曲酒、舍得酒一脉相承的《沱牌六粮酿造技艺》,也先后被成功申报为省、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这项技艺的李家民先生,会同沱牌科研团队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沱牌六粮酿造技艺》继续为沱牌曲酒的品质提升做出了贡献,使沱牌曲酒、沱牌舍得成为了中国名酒,并成功创造和定型了“保护与建设适宜酿酒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以安全、优质、高产、低耗为目标,最终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和循环使用”的“生态酿酒”的新工艺,并被列为中国白酒工业术语,李家民先生继1996年获“国家特殊津贴专家”后,还被评为了“四川省第八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酿酒大师”。
今天,《沱牌六粮酿造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发扬光大,成为推动沱牌舍得强劲发展的“原生动力”。
范例二、“通家山女儿碑庙会”的保护传承,促进了射洪这项民俗文化活动的常态性开展,影响群众数十万人
民间文学“通家山上女儿碑”的故事的主人公清代“烈女”陈满姑,是传统文化伦伦理道德的典型。为救父老乡亲保一方平安,舍身与流窜到射洪青岗一带的一路杀人放火白莲教残部头领成亲,后随行至离家三十余里的青岗坝通家山,不从而殉难。乡人感念,立碑建祠塑像享祭,并确定朝拜庙会日。此庙会形成民俗,使传统孝道文化得以弘扬,已影响了五、六代人,影响遍及三市(遂宁市、南充市、绵阳市)五县(蓬溪县、盐亭县、西充县、三台县、中江县),时长至今约三百年。
通家山上女儿碑曾经在“文革”浩劫中被毁,改革开放恢复。祠内大雄宝殿被射洪县政府批示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射洪县统战部宗教科批示为“开放寺庙”,为了配合旅游业的发展,修建了茶园、食堂、小卖部等。为了保护精神文化成果,射洪成功申报了《通家山女儿碑庙会》入列“省级名录”。
《通家山上女儿碑》故事传承人主要为陈满姑族人,地方部门支持通家山寺出版了文史资料《通家山上女儿碑》、乡人韩大江等出版传记性小说《通家山上女儿碑》,陈子昂诗社青岗分社出版有《通家山诗词集》,乡人牟承志写的通家山简介载入北京华夏翰林出版社出版的《桑榆集》内,射洪作家黄少烽先生《射洪民间故事集》收录了多篇关于陈满姑的故事。为了丰富通家山的文化氛围,射洪还把《唐宫八部》作家、省作协副主席、绵阳文联主席、全国著名电视剧作家吴因易创作生涯馆设在通家山寺庙内。
现在,庙会期仍为每年正月十八、十九日,届时游人如织,盛甲一方。据统计,每年仅两天庙会,县内外游客都不下五万人。
范例三、民间文学“目连故里传说”的保护传承,奠定了今天每年一届“目莲文化艺术节”和射洪“孝道文化”弘扬的基础
射洪青堤有一批实实在在的有关目连的文物、建筑古籍,在目莲寺,有唐朝圣僧目连之母刘氏四娘青堤之墓,有大清道光年间刻有“郪江古镇集载青堤昔唐圣僧目连故里,迄今茔墓昭然可考,数百年间迹尤未替……”的木刻碑,有大清光绪28年巡查所立“唐圣僧目连故里”石碑,并刻有巡查印,还有傅家行善积德捐资修建的“会缘桥”、“积善桥”的残桥,刘氏府和刘氏四娘居住的花园寺。目莲寺虽几经毁损,但今天已经得到恢复。
关于“目莲的传说”,主要流传于民间,而以“目连戏”流传于世、深入民心则是射洪曾经一大盛景。 从明代开始,射洪青堤就流行在春节期间上演《目连戏》,共12部,这部以“从善重孝”为思想内涵剧作,要从春节初一到十五连续演半月之久才能演完,可惜手抄剧本于解放初期失传。据了解,目连戏素有“中国戏曲活化石”、“南戏之祖”、“戏曲之母”的美称,是我们巴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上个世纪,青堤乡目连上街人年近90岁的谢德安,书法好,善行医,并成为目连故事传承人,于1988年6月编写了《青堤文物》,于1992年10月编写了《目连故里话目连》一书;于1993年同遂宁市文化局原局长王本杰一道,参加了“93中国四川目连戏国际学术研讨会”。 今天,射洪人创立了“目连文化艺术节”,每年一届,民间成立了“目连文化研究会”,定期出版目连文化会刊,定期开展研究活动,还结合今天的文明创建工作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下乡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孝道文化”活动。由此,目连的孝道精神得到弘扬,市级非遗项目《目连故里的传说》得到传承,今天,射洪正在申报《目连故里的传说》为省级非遗项目。
此外,射洪《莲宵舞》目前在广兴镇、县城一带以广场舞形式出现,并每年列入县文化部门组织的广场舞大赛节目;《高跷狮子》、《旱船》成为各乡镇文体队及民间拜年节目,主要分布在射洪明星镇以及涪江以东大榆、洋溪等地,是闹年节时的文娱活动形式之一,也成为射洪群众文化艺术节上的重要表演项目;包含了民间舞龙表演技艺、民间冶铁工艺和民间音乐的《铁水花火龙》,则以铜、铁工艺高超的青堤人为主演,成为射洪重点保护项目,每年春节都会受到县、内外旅游景区或大型活动邀请演出,还流传到蓬溪、遂宁等地;从清光绪年间逐渐兴盛的《川剧座唱》,现在主要由县城川剧研究会常年在固定的茶社组织活动和天仙镇为代表的多个乡镇座唱队分散活动得以传承;可治疗急性和慢性“痰核”祖传民间艺术《火针治疗淋巴结核》,由天仙镇白燕村8社个体医生敬相金传承,每年医治1500多人次,治愈率达95%以上,深得病人好评。
所谓根深叶茂,有付出就有回报,射洪在非遗保护工作,不仅仅是为保护而保护,而是在如何发扬光大上下足了功夫,不但留住了“根”,保住了“魂”,而且还催生了“枝”和“叶”,提炼了“精髓”弘扬了“精华”。
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繁荣意义重大。然而在人们偏重经济发展、对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流失的今天,民间文化遭遇忽略、轻视而断裂的危险普遍存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
根据射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实践,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作出以下思考。
(一)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抓住非遗保护工作的关键
建立和完善常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机制,是非遗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作为射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管部门县文广新局及县文化馆,从2004年国家提出开展非遗产工作以来,就力图抓好非遗保护工作。但由于很长一段时间人员的紧缺,资金的短缺,导致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普查、申报、保护等工作未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在开展非遗工作中,都是以“四级申报”为主,普查收集为辅的工作格局,最终导致后期非遗各项工作开展困难。尤其是对全县原有的80年代收集整理的《民族民间舞蹈》《民族民间民歌》濒危状态的普查以及对尚未普查新的非遗项目的普查工作开展困难,部分非遗项目有失传情况。这是值得吸取的教训。
因此,建立非遗保护的责任机制,完善非遗保护组织机构,拨付充足的保护经费,发挥部门的领导和引导作用,让非遗保护组织机构责、权、利有机结合,是推进非遗保护的关键。
(二)支持和鼓励专家学者参与非遗保护,挖掘和培养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并给予适当的项目保护资助,夯实非遗保护的基础
没有从事非遗研究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和挖掘,特别是没有非遗传承人的传承,非遗保护和开发利用就无从谈起,就失去了根基。
国家对于那些在非遗项目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在项目研究、开发利用等方面,可以通过项目申报的方式、成果激励机制,对于其研究成果给予明确的、实质性的支持和激励,以促进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是科学合理地进行还原、修复与改造,以实现其“原真性“和”整体性“的保存。
同时,全面普查、挖掘出一批具有特色的乡土文化遗产,立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组织力量修改加工,使之成为新的文艺品牌。对纳入县级非遗名录项目的传承人,每年给予适当的补贴加以保护,以后发现或发展一批、保护一批以县文化馆、乡镇宣传文化中心为主体,每年有针对性地举办1-2期民间艺术培训班;聘请县内知名民间老艺人跟班辅导,不断壮大民间文艺工作者及非遗传承人队伍。这一方面,射洪成功打造了《铁水火龙》《新编莲宵舞》和来不及打造有较大失缺的青堤乡《目连戏》、结合船工号子的《旱船》等中,都可以吸取到经验和教训。
(三)加强宣传,开展活动,动员群众广泛参与,积极营造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搜集、保护氛围,开创非遗保护更加广阔的空间
向广大群众进行非物质文化的定义、范畴和相关规定等进行宣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收集工作有很重要的作用。射洪每年利用专题片、报刊等媒体手段加强对全县国家、省、市三级非遗产项目的保护、利用进行宣传报道,展示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成果,都产生了良好成效。特别是把青岗镇《通家山女儿碑庙会》、青堤乡《目连故里的传说》孝德文化、大榆镇《莲宵舞》、明星镇《高跷狮子》、青堤乡《铁水花火龙》、天仙镇市级《川剧座唱》等融入射洪旅游、文化、文明创建活动,每年还开展一次节庆民俗文化活动,为展示和弘扬民族文化艺术搭建平台。由此,不仅大力激励了传承人的主动性积极性保护,部分项目还形成了10余支业余表演队和数十万群众以广场舞的形式广泛参与、共同保护的新局面。
(四)建立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突出重点整理、挖掘、提升,及时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促进非遗保护的规范化、科学化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艺术传人、发展现状等,要认真整理普查资料,建立《射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撰写各个艺术门类单项材料,并附图片,及时建立数据库;对于优秀的、特别是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
对于现有的非遗项目,要进一步整理、挖掘、提升,出来一批使之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条件成熟的条件下逐级申报为市级、省级、国家级非遗产名录项目,以利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
(五)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发挥非遗自身的“造血功能”,为非遗保护注入强劲动力
《沱牌六粮酿造技艺》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从民间作坊传承到沱牌曲酒厂以后,经过科研改良,每年为沱牌公司创造了巨大收益,成就了沱牌舍得成为中国名酒。在沱牌发展进程中,大量科研经费反哺《沱牌六粮酿造技艺》,造就其升华为“生态酿酒”的新工艺,并被列为中国白酒工业术语。 射洪从县级推进到国家级的《沱牌六粮酿造技艺》非遗项目,是射洪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发挥非遗自身的“造血功能”,并为非遗保护注入强劲动力的典型范例。
入列“省级名录”的射洪青岗《通家山女儿碑庙会》,通过宗教部门批为“开放寺庙”、旅游文化部门纳入乡土旅游推进项目等举措,三市五县广大群众踊跃参与,庙会不仅有了较大的捐赠、香火收入,还带动了周边群众的乡土旅游收入,有了充足的资金,庙会的基础建设大为增强,活动开展更加丰富,项目的保护也更有保障。
射洪青堤“铁水火龙”以名闻巴蜀的“青堤菜刀”为依托,铁水资源不竭,“青堤菜刀”品牌宣传与“铁水火龙”表演活动相衬托,有一定的资金做支撑;近年来,“铁水火龙”经过提升打造,被四川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推介,由此,在不少大型节庆活动、旅游景点应邀演出,“造血”功能、“反哺”功能大大增强,“铁水火龙”的传承、发展已经逐步扩大。
“目连孝道”文化通过目连研究会积极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地方文明创建工作,路子也越来越宽。
总之,如果能够积极抓住机遇,创造条件,让非遗项目得到有效的利用开发,让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能得到凸显,实现非遗项目自身的造血功能,才是非遗保护的坚强保障和长久之道上的强劲动力。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重视共同关注的命题,我们每个人也需要以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种追根溯源的情怀。去珍惜它、爱护它,如同对待除夕、春节这样的文化传统习俗一样,让我们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得到传承与弘扬,在守住民族根与魂的同时,在让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广泛的深入民心的同时,我们的政府部门还应该积极鼓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绽放它应有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