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高雅艺术 提升市民文化生活质量水平
来源:《现代艺术》2015年第11期
|
作者:艾 莲 黄维敏 林科吉
|
发布时间: 2016-06-11
|
2948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般来说,高雅艺术在思想上是有深度的,在艺术上是有厚度的,在美学上是有浓度的。对高雅艺术的欣赏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显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审美旨趣的高低;显示出其精神品格的深度和广度。
近年来,随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不断推进,人们的文化需求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文化品位不断提高,对高雅艺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高雅艺术的供给和普及,有助于提升市民人文素养,提升城市文化生活质量和水平,对地方文化发展有较大的影响。高雅艺术的供给和普及在全国各地各省市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都先后启动了高雅文化普及活动,以提高市民文化生活的总体质量和水平。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以下称《讲话》《意见》)先后发表,这是两个构筑文艺高峰的纲领性文件,都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实践品格。其中,“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文化生活质量水平”是被反复强调的重点。
《讲话》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
《意见》对文艺作品、文艺惠民活动的质量要求更高,“紧跟时代发展,把握人民对文艺作品质量、品位、风格等的期盼,创作生产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推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坚持重心下移,把各种文艺惠民措施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推行菜单式服务,以实效为标准,提升质量和水平”。
在公共文化服务仍然着力强调保基础、均等化的大背景下,在高雅艺术市场即将博兴但仍依赖“赠票”的情况下,在高雅艺术“有限供给”和人民文化生活质量要求“普遍提高”的矛盾中,政府如何作为?市场如何配合?文化工作者如何助力?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和近两个月在成都的走访调研,课题组认为,从提高“高雅艺术”供给效能入手,政府主导,最大限度调动市民欣赏高雅艺术的积极性,最大限度调动高雅艺术引进主体的积极性,最大限度促进本土高雅艺术普及活动或高雅艺术创作,应该是提升市民文化生活质量的快捷途径。
一
高雅艺术是相对于通俗艺术而言的。一般来说,通俗艺术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明白易懂的,如相声小品、通俗歌曲等;高雅艺术是高品质的,雅致的。一般来说,高雅艺术在思想上是有深度的,在艺术上是有厚度的,在美学上是有浓度的。对高雅艺术的欣赏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显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审美旨趣的高低;显示出其精神品格的深度和广度。
目前,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在高雅艺术推广方面探索了一些有效的策略与路径。
北京开展了“市民高雅艺术殿堂文明行”系列活动,搭建广大市民群众广泛接触高雅艺术的平台。自2011年始,首都文明办、北京市文化局和国家大剧院联合举办“文明行”系列活动,包含了“北京—市民新春联欢会”“我的梦想——首都青少年文艺展演”“艺术普及公益行动”“国家大剧院高雅艺术殿堂游览体验”等十大系列。活动举办以来,300余万市民群众参与其中,培养了一批市民爱好者。
上海浦东高雅艺术走进百姓的“东艺模式”是通过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管理的方式,有效地拉近高雅艺术与市民的距离。东方艺术中心是2004年由上海市与浦东新区两级政府共同投资10.8亿建成,通过全国招标的方式,最终委托由保利文化与上海文新报业共同组建的管理公司来运营,是国内最早探索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公共文化设施,被称为“东艺模式”。2005年以来,浦东以东方艺术中心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高雅艺术走进百姓的公益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东艺模式”的主要经验如下:第一,财政扶持机制使低价位与高品质共存。作为高雅艺术亲民载体,东方市民音乐会每场音乐会票价不超过80元,学生票15元。低票价的背后是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据统计,仅2012年,“浦东新区宣传文化发展基金”为24场市民音乐会、18场普及公益讲座以及部分名家名剧补贴了500万元。 第二,市民评估机制使高雅艺术更好地与市民需求对接。东方艺术中心将公益演出及艺术普及和教育培训的场次、票价、内容等指标列入东方艺术中心运营机构的《资金扶持考核指标体系》。以市民为核心的评估机制使东方艺术中心始终准确把握高雅艺术需求的脉搏。第三,社会联动机制促进高雅艺术健康发展。以媒体为例,《人民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中国文化报》、浦东电台等,不乏对活动的大力宣传、精彩报道和高度评价,形成声势。
天津通过政府购买财政惠民方式,为群众打开高雅艺术之门。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依托专项经费的支持,市民通过免费或低票价的方式欣赏到丰富多样的演出、展览,参与各种文化普及活动,有效实现了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的对接。2013年,天津市文广局与天津市财政局联合出台了《支持高雅演出、精品展览和公益文化普及活动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天津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多万元,支持高雅演出、精品展览和公益文化普及活动,让更多市民走进剧场和展馆,欣赏高雅艺术。天津对高雅演出补助标准为演出直接费用的50%,每场补助最高为60万元;按照“政府补助、降低票价”的原则,演出补贴全部用于观众购票,300元以下的票价占50%以上。依托专项经费的支持,天津市民通过免费或低票价的方式欣赏到丰富多样的演出、展览,参与了更多文化普及活动。
广州的“雅村文化空间”的高雅文化艺术讲座也有特色。广州的文化根源直接影响着高雅艺术的拓展。岭南文化是一种平民、市井的文化。它跟海派文化不一样,虽然都是开放的,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海派文化对外吸纳的对象是比较上层的表现形式,而广州文化则比较平民和务实,看重通俗和流行的形式。广州人的文化消费需求比较薄弱。“雅村文化空间”是广东省文化学会打造的一个普及高雅文化艺术的平台。雅村以公益讲座为切入点,邀请知名艺术家做专业知识讲解和现场表演,同时与观众互动,使市民能够“与名人面对面,向高手学几招”。这种浸润式的高雅艺术推广活动适应了广州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市民中的影响渐渐扩大,还受到了《光明日报》等媒体的关注报道。
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的模式,是政府在探索高雅艺术公益化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模式;此外,教育部从2010年起举行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也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效果。如上集中推广模式,都在“降低消费门槛与提升大众艺术修养”两件事上做文章:一方面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几方合力降低消费门槛;另一方面高雅艺术进园区、社区、校园提升大众艺术修养。
二
成都是国家首批认定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是成都城市建设的宝贵资源,也是展现成都特色的最好名片,也为推动成都社会经济高速向前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成都“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实现。作为一座消费城市,成都文化中草根的、市民的、休闲的元素比较浓郁,高雅文化的需求和消费不足,文化空间的多元性、丰富性不够,与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仍然不太相称。
因此,调研成都市民高雅艺术的需求状况,探索创新适合成都市民的高雅艺术普及模式,是提高城市文化生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课题组在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文广新局的委托下,先后两次持续两个月,通过文献调阅、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座谈专访等形式,摸清成都市民高雅艺术的需求状况、设计高雅艺术普及推广的方式。
从调研情况来看,成都市民对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强烈的需求,而高雅艺术的有效供给是解决办法之一。
今年3月,课题组针对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选取了成都市三圈层有代表性的12个区市县进行深入调研,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课题组了解到,成都的基层文化工作者、老百姓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丰富供给表达了高度的满意,但也都提出了一个具有共通性的问题——不少区(市)县的公共文化服务基层工作人员和老百姓提出,目前送到基层的文艺演出活动质量有待提升;特别是基层的文化工作者,觉得活动多,组织难度大。由此可见,公共文化服务从“保基本”到“提质量”的转型势在必行,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的精品化呼声越来越高。
5月,课题组又对“提升市民文化生活质量”进行了专题调研。在调研中,课题组发现,经过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年培育,以及文艺活动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市民与文艺活动的接触率大有提高,欣赏水平逐步上升,对高水平文艺活动的需求持续增加。课题组认为,在成都,无论是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还是文化市场提供的选择,“高雅艺术”产品都还不够。
与北上广“高雅艺术”推广模式相比,成都的“精品演出季”活动富有特色。“2014国家舞台艺术精品成都演出季”活动前后持续两个月,共计上演了6部剧目13场演出,集中展示了上海昆剧团、河南豫剧院三团等5家院团以舞剧、豫剧、昆曲、话剧等多种舞台形式表达的艺术创作活动成果,包括舞剧《红高粱》、豫剧《香魂女》《焦裕禄》、昆曲《长生殿》(精华版)、原创话剧《一代斯文》等,都是获得文化部颁发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文华奖和优秀保留剧目奖的优秀剧目,或是近年来推出的市场叫好、观众叫座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剧目,吸引了近万余人次的观众前往欣赏演出。2015成都的“精品演出季”活动正在开展中。
近年来,成都比较活跃的高雅艺术活动还包括大量的画展、“话剧进万家”以及川剧推广普及。如“2014年蓝顶艺术节”期间,共计举办丰富多彩的各类艺术展览、活动、高峰论坛等100余场,开放艺术家工作室100余家,开放工作室200多家;接待各级政府及工商业、学术界参观代表团60余个,累计2000多人次;各项活动参与人员和访客共计数十万人次。2015年5月,四川美术馆新馆正式开馆,开馆展“大山大水大美四川”向美术馆献上一份开馆厚礼和一批典藏精品,宣传和推出了四川美术家,给四川美术在新时期的繁荣发展留下了见证,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往观看。
“中国梦·‘聚’成都,话剧进万家”是成都市委宣传部主办,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成都市文化局承办的大型品牌文化惠民活动。2014年策划实施了话剧“进高校”“优秀小剧场话剧引进”、引进精品剧目来蓉演出等系列活动。活动主办方陆续引进了舞剧《红高粱》、《风中少林》、豫剧《香魂女》、昆曲《长生殿》等6台优秀剧目,以及话剧《谁主沉浮》《郭明义》等2部获得过文化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的剧目以及10部经典话剧,推出13部高校展演作品。据统计,该活动演出超过100余场,演职人员超过1000人,演出范围基本实现我市全域覆盖,活动惠及群众超过30万人。2015年该活动继续开展,引进一批国家级精品剧目,营造高质的文化氛围。
成都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对31个川剧发展项目予以扶持,扶持方向为川剧艺术人才培养、创作展演、推广普及、传承研究,打造川剧《薛宝钗》《尘埃落定》等精品剧目,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川剧发展,提升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强调节点,尊重文化传统和积淀,尊重已有市场基础,是成都开展高雅艺术推广工作的主要思路。在票价机制上,成都可以向“东艺模式”借鉴;在适应和引导市民文化上,广州的“雅村文化空间”方式值得学习。
三
总体看来,无论是北上广,还是成都,或者是教育部的“高雅艺术进校园”,在提升市民文化生活质量,加大高雅艺术产品供给方面,如上活动的规模和覆盖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且,积极开展相关活动的城市也还不多,更多的城市和地区需要行动起来。
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水平应该成为文化部门、文艺工作者关注的问题。课题组建议有关部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尝试从高雅艺术的推广普及入手,准确选择适合本地区的高雅艺术形式,有重点有计划系统地推广,以节庆化的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最大程度吸引市民关注:一则,从小切口破题,落实《讲话》《意见》精神;二则,能有效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从“保基本”到“提质量”的转型,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的精品化,构建多层次立体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体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再则,有助于培养高雅艺术受众,培育高雅艺术市场,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