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描述
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现在时间是:YYYY年MM月DD日 H:mm:ss
首页
文刊联
四川省文艺期刊联合会
联合会会员
个人会员
单位会员
期刊方阵
市州刊物
名刊推荐
市州刊物
作品园林
作品精选
作品精选详情页
文艺评论
现代艺术
现代艺术
文艺月报
文艺选刊
文艺百家
年度百家
2019年度百家推优工程
美术
戏剧
音乐
民间文艺
摄影
书法
舞蹈
曲艺
杂技
电影
电视
文艺评论
2018年度百家推优工程
美术
戏剧
音乐
民间文艺
摄影
书法
舞蹈
杂技
电影
电视
文艺评论
版画
油画
水彩
综合材料
书法
雕塑
作家
剪纸
摄影
漆艺
竹编
锦绣
主编风采
艺产联盟
得石舍
福宝斋
恒杰文化
庐缘画斋
泥上行
关于我们
大事记
联系我们
下载中心
首页
>>
期刊方阵
>>
作品精选
>>
蒙顶山茶雅韵流
蒙顶山茶雅韵流
来源:
|
作者:
wyqkw2016
|
发布时间:
2019-03-13
|
301
次浏览
|
分享到:
蒙顶山茶雅韵流
文丨龚大烈
说起蒙顶山茶的雅韵,元代李德载的《阳春曲·赠茶肆》云:“蒙山顶上春光早,扬子江心水味高,陶家学士更风骚。应笑倒,销金帐饮羊羔。”这是继宋代陆游“雪山水作中泠味,蒙顶茶如正焙香”后,第二次将蒙顶山茶与天下第一泉并列。
元代李德载的蒙顶山茶雅韵,这里还一则趣闻可以佐证。
据说是元仁宗时期,名士李德载于当年秋季来到蒙顶山访游。蒙顶山有“春见山容、夏见山嵘、秋见山情、冬见山骨”之说,初秋的蒙顶山秋高气爽,山情撩人,李德载兴致勃勃,陪同的当地人士借机请李德载为蒙顶山留下墨宝,李逸兴大发,随即写下两句诗句:青城山水天下幽,不如蒙山一小丘。那个时候,青城天下幽早已名动天下,所知者甚众;而蒙顶山虽然早已是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胜景,但因地处四川盆地西南之隅,其时交通不便,需辗转颠簸辛苦,再徒步而行才能到达,所以能到此一游的人还不多,可以说是仙颜暂未人识,知名度与青城山相差甚远,无法同日而语。
李德载给蒙顶山水留下如此的评价,当时就令人惊讶,也令人不解。不过,此时的李德载已为中华名士,声望极高。此言一出,费解归费解,没人敢做争辩与质疑。人们只当李德载可能是以诗酒情怀,对蒙顶山茶独爱有加,故率兴作惊人之语而已。因此,喜欢蒙顶山的人欣喜无比,喜欢青城山的人虽觉得偏颇,也只能把不服深藏心里。
这事一过就是一段很长的岁月了,而在这段时间里,沧海桑田,历史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人们也经历了许多事情,没来得及去顾及了。一直到了蒙顶山再次开始声名渐隆,访者日甚,独秀西南,此时终于有人听说了此事,深为青城山而不平,忍不住旧事重提,发文提出了困惑,这事又浮出尘世。事实上,蒙顶山不仅是论名头不如青城山,而且论景区体量厚重也不如青城山,怎么可能青城山还不如蒙顶山一丘呢?
于是,这个“笔墨官司”引来了众多关注,但却无“司法渠道”来受理和裁决,最后惊动到了当时的翰林学士赵孟复。赵智慧无比,提笔写下了四句诗:
蒙顶山茶雅韵流,青城亦有世间幽。
九州同是风光好,拼比何须说不休。
朗朗上口的诗句点醒了所有此事的关注者,喜欢蒙顶山的人笑了,喜欢青城山的人也笑了,一笑泯争议,青城山和蒙顶山紧紧握手了,山水依然清丽,山歌依旧欢唱。此事也从一场没有意义的“文字争执”,变成了一则流传下来的“山水佳话”。
不过,佳话归佳话,时至今日,仍然还是有人没法揣摩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以李德载的博学、眼见和才情,怎么会留下这样奇怪的诗句呢?为何在李德载的眼里,大名鼎鼎的青城山,还不及蒙顶山的一小丘呢?
蒙顶山由上清、玉女、井泉、甘露、菱角等五峰组成。诸峰相对,形状似莲花,山势巍峨,峻峭挺拔。曾有较真的人做过一个解释,说是因为蒙顶山的上清峰是天下一绝。上清峰之上,崖崖壑壑,壁立万仞,溪水清流,云雾缭绕,绿意葱葱,茶香幽幽,是集蒙顶山山水精华的真核。李德载当年云游至此,伫巨峰之下,俯仰天地,品蒙顶山神茶,深感造物对蒙顶山的厚爱,才发出这么个感概。“一小丘”所指,就是指上清峰一带。这个解释是否合理,如今也无法印证了。正如李德载题诗的时间,皆无祥考。
事实上,蒙顶山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植茶最早的地方。追溯蒙顶山茶的历史,始于西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公元前53年,当地药农吴理真,在蒙顶山发现野生茶的药用功能,于是在蒙顶山五峰之间的一块凹地上,移植种下七株茶树。清代《名山县志》记载,这七株茶树“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吴理真种植的七株茶树,被后人称作“仙茶”,而他是世界上种植驯化茶叶的第一人,被后人称为“茶祖”。
后人清代的刘献庭《广阳杂记》五说,昔人谓:“扬子江心水,蒙顶山顶上茶。”蒙顶山在蜀雅州,其中峰顶,尤极险,蛇虺虎狼所居,得采其茶,可愈百疾。
历史演绎至今,1958年毛泽东主席品蒙山茶后指出,“要让蒙山茶走进千家万户,要恢复蒙山茶的历史面目。”蒙山茶正式开始列为国家级礼茶,作为中南海接待外宾所用。当代山东文学家王心鉴在《蒙顶山行》一诗中写道:“踏雪蒙顶山去,石径入茶畦。云深无俗迹,泉壑有禅机。灵茗倚古寺,仙竹傍天梯。此间尘嚣远,不欲思归期。”可见蒙顶山山水与神茶的魅力所在。
我国的古丝绸之路无处不在,我尤其震撼蒙顶山的“边茶”(蒙山茶是最早输入藏区备受藏族同胞喜爱的茶),因此,雅安,或者说蒙顶山通常也被看作是中国南路边茶茶马古道的起始地。这里是汉藏茶路的起点,风景朴拙而深奥,极有韵味,极为独特。蒙顶山茶让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注解。自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被称为最早的“茶马古道”的“牦(旄)牛道”开始,到唐朝,尤其文成公主入藏之后,藏族对茶叶需求的增加,伴随茶马互市、茶马贸易的兴旺而开通的商道,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茶马古道形成,再经历五代、宋、元、明、清,蒙山茶都是历代王朝与藏族、回鹘、羌族等少数民族进行茶马贸易的专用商品,成为汉族人民同藏族、回鹘、羌族等各族人民增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比如,西藏有名的酥油茶,其茶叶大多来源于蒙山茶。
踏上名山茶马古道,百丈县城遗址、大石梯古道、天目重修路道碑、茶马司、蒙顶山古建筑群、六合桥、中峰牛碾坪、双河骑龙场万亩茶园遗址,那些石坎,那些青苔,那些砖茶,背篓,驻杖、圆石,以及买卖茶叶的博易场,给人沧桑的追念。它笑看历朝历代的风云聚散,让我们与历史相识,给我们留下谜语,留下疑问,也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我的心灵某处,已经悄悄潜入蒙顶山的骨血,并超越了时空,在飞翔中体味古道的独特风味。
茶道意象通明,透出一种温柔淡定的平静。我们的手抓不住岁月,岁月像蒙顶山上的云烟一样溜走,可这茶马古道却存贮了文化的记忆。那些崎岖逶迤坎坷荆棘虫蛇丛生的古道,那些古树,不知见证了多少蒙山人的足迹和汗水、辛酸与欢欣。此时,阳光从古银杏退了下去。秋天的和风吹着白云。一路山林清幽,有袅袅的茶花香气环绕,有多彩的蜂蝶飞舞。蜂蝶从茶花丛中飞起,把梦留在最深最醇的芳香里。这古道的格调,引发我们无穷的想象。特别想起漫漫茶路掀起的历史云烟,让人觉着奥妙无穷,意味深长,别有风韵。
走进蒙顶山的茶马博易场,古旧的草屋,寺庙的红墙,滋生的幽兰,苔痕青青,凉意徐徐,采茶、制茶、焙茶的人们,如此精心细致,那些背着高高的砖茶的蒙山人托着一生的心愿,延续着家族的梦想。这样的茶马古道是活的,是有灵魂的,我们仿佛看见历史的痕迹,判断出它的内在情感。其经历像银幕,上演了古往今来蒙顶山茶人的波澜和传奇。
一切尽收眼底,又感觉什么也没有,远古的茶香和花香追随着我,让我有某种静悄悄的孤寂。没有冷硬的姿态,只有温暖的瞬间。那是无限陶醉的神情。
在“全国名刊名家名山行”采风活动中,当我亲眼面对艺术家挥毫时,我曾痴痴地想,诗书和品茶是人生最雅的两件事,要是让我穿越回到那个千里茶道的时代会做何感想?
茶道既让我们想到历史,同时也让我想到前进的路。
茶马古道的前方好像有价值连城的宝藏,但是,这宝藏的获得需要艰辛的跋涉,有时还要付出贵重千倍的热血与生命。在漫长的岁月里,蒙顶山茶人在无数孤寂的夜晚品尝愁绪。于是,便有了人在途中的思考。途中面临各种生死考验之时,是继续前行还是后退求生?这种思考是短暂的,也是长久的,这样的生死抉择让蒙顶山人修炼出可贵的勇毅和决断力。我不知道世上还有什么考验比它更严峻。那是人类内在的勇敢与精神的超越与升华。
在蒙顶山,在茶马古道,历史中的一切尽收眼底。深入到历史深处,飘荡着岁月的风情。当茶马古道上太阳升起,好像世界被重新分娩了一次。历史故事,意象通明。茶马古道以蒙顶山茶马博易场为起点,经芦山、天全、康定、道孚、炉霍等,穿行于大漠、草原、高原、雪山,最终到达拉萨,甚至更远。
我们可以想象,当年是怎样的盛景啊!热爱生活,始于爱花;热爱生命,始于爱茶。生活与历史接通靠什么?靠茶马天路啊!千里茶道代表豁达和淡然,是幸福门前的大道。毅然地走过去,就会别有洞天。宗教传播爱,爱茶的人,传播大爱与吉祥。爱茶的人,爱得真而深,于是,便会体味到茶文化的独特。
我愿怀了炽烈的爱去欣赏茶和茶道。所以,我希望自己有一颗茶心。灯光、明月和繁星散发着晕光,夜来无眠,我的心像此时的光。在今天的物质生活中,当我与庸俗的日子拉锯的时候,忧伤总会莫名而至,此时,我就格外崇敬历史上那些伟大的茶的使者,他们的心灵始终在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都依然前行,这是茶马古道最大的秘密。茶道以它无与伦比的壮阔,告诉人们永不凋谢的秘诀。蒙顶山依旧放声歌唱,我知道它终会带我们去诗与远方。
世界那么大,谁不想去看看呢?历史的珍藏会在漫长的岁月里发酵,香飘万里。世界向蒙顶山茶人敞开博大的胸怀,拥抱那些勇敢者。以蒙顶山茶马博易场为起点,历史的记忆,思想的浪花,就这样在新时代网织着一个立体的形象。
人生如棋,人生亦如茶。一杯茶,浓也好,淡也罢,香也好,自有味道。就像这次“全国名刊名家名山行”采风活动,我们百余人缘聚在一起,在蒙顶山上的古银树下喝茶,越喝缘分越深,品的是茶,是生活,是人生的掂量,读的是整个世界。蒙顶茶有两千余年的加工经验,从采摘、制作、拼配、包装等各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做工考究,因而品质上乘,别具风味。它们形美色绿,汤碧清沏,味醇鲜爽,香郁幽长,内含物质丰富。色、香、味俱全,实有饮茶解闷,闻香爽神的功效。在蒙顶山茶的绵绵幽香里,在蒙山派“龙行十八式”的茶技表演中,看上去人生如梦。人生啊,看清看淡多少,痛苦就会远离我们多少。我自己的一些烦恼事,在蒙顶山猛地想明白了。我看见一对童男童女,站在蒙顶山遥望大路,一遍遍遥望,我猜想着孩子们的真实感受。他们是蒙顶山人,还是另外地方来的游客的孩子?他们是激励自己,还是仙童指路,指引游人?
茶马古道在喧嚣中睡去了,人在疲惫中成熟了,成为文化自信的精神巨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逝去的方向,文化和精神的痕迹是清晰的,隐藏在蒙顶山充满传奇的茶马古道上,也隐喻着美丽的人生。蒙顶山茶沐浴着晨光,一枝一叶总关情。这种罕见的纯粹性,才使蒙顶山茶有某种无从想象的丰富与铭刻。人不要把高尚隐藏,生命需要茶的芬芳。山与茶活脱脱有了生命,会终生难忘。此时,“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这融合着童声的清纯与川西汉子剽悍的蒙顶山茶歌,打开了我的心扉,让我翘首遥望。当我们面临重重困扰之时,而继续前行,去追求高品与卓越,这不正是我们在蒙顶山找到的世界和谐的人文精神吗?
人与人是有缘分的,人和茶何尝不是如此呢。茶和道是有梦想的,没有梦想他们何以有走向世界旅程?又怎能把世界紧紧拥在彼此怀中?茶道与人相似,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不断寻找意义。可以想见,当年茶马古道的繁华盛景,繁华中有乐趣,乐趣与艰辛交织在一起,便书写了人在旅途的各种故事。
今天,蒙顶山又有了新故事。今天的蒙顶山人开启了新时代的茶马之道。这是何等壮阔的选择?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无限的选择,我们绷紧的神经经历了一次峰回路转的惊喜。犹如深蓝的夜晚,一束星光,照亮了人心。将记忆拉出于困顿的泥沼,将光明播撒于每一寸人世之尘。远方的人啊,愿你在万水千山之外都能听到蒙顶山清越的茶音。日、月、星、辰,在它的名字里,展示着各自的光芒,共同照亮了一个民族复兴的征程。我想,这不正是蒙顶山的茶道闪耀的灵光吗?
寂静淒清的夜下,没有明月,只有几颗星星,星光指引蒙山之巅,茶祖吴理真是否真有望星之想?先祖拓荒的心思,让我们遐想无边。白居易品道,“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苏轼云,“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苏辙感叹道,“南来应带蜀冈泉,西信近得蒙山茗。”黎阳王惊呼,“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以及文同所言,“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再到“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蒙顶山茶的雅韵,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钟灵毓秀的山水,是自然留给我们的物质宝库;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精神家园。两者相依相容,让我们无限热爱。
个人简介
龚大烈,四川省乐至县人,四川省诗词协会会员。作品见于《长白山诗词》《星星诗词》《四川诗词》等。
2016年《一双美好而无价的蜻蜓眼》获《人民文学》佳作奖,《孙中山先生游西湖》获“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优秀中华诗词征集活动”四等奖。
2017年《新津梨花魂》获全国征文三等奖;《驻村书记》获教育部、中华诗词学会诗词创作征集活动优秀奖。
2018年《咏西花厅海棠》获“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全球华语诗词创作大赛”优秀奖等。
上一篇:
越千年游蒙山南记
下一篇:
蒙山遇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