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描述
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现在时间是:YYYY年MM月DD日 H:mm:ss
首页
文刊联
四川省文艺期刊联合会
联合会会员
个人会员
单位会员
期刊方阵
市州刊物
名刊推荐
市州刊物
作品园林
作品精选
作品精选详情页
文艺评论
现代艺术
现代艺术
文艺月报
文艺选刊
文艺百家
年度百家
2019年度百家推优工程
美术
戏剧
音乐
民间文艺
摄影
书法
舞蹈
曲艺
杂技
电影
电视
文艺评论
2018年度百家推优工程
美术
戏剧
音乐
民间文艺
摄影
书法
舞蹈
杂技
电影
电视
文艺评论
版画
油画
水彩
综合材料
书法
雕塑
作家
剪纸
摄影
漆艺
竹编
锦绣
主编风采
艺产联盟
得石舍
福宝斋
恒杰文化
庐缘画斋
泥上行
关于我们
大事记
联系我们
下载中心
首页
>>
期刊方阵
>>
蒙山问茶
蒙山问茶
来源:
|
作者:
wyqkw2016
|
发布时间:
2019-03-13
|
295
次浏览
|
分享到:
蒙山问茶
文丨黄薇
一
陆羽《茶经》中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在中国的南方,茶山茶园随处可见。丛丛茶树高及人腰,皆齐齐平头修剪,远望宛若一条条青碧飘带,随山丘绵延蜿蜒飘荡。
这些盛产茶叶的地方,都认为自己是茶叶最古老的故乡。陆羽所云的“南方之嘉木”并没有具体所指,这个“南方”让茶的身世扑朔迷离,令人浮想。
无论茶的故乡在哪里,“蜀土茶称盛,蒙山味独珍”、“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这流传世间的著名均茶联指向一个结论:四川雅安名山地区的蒙山(也称蒙顶山),是中国最早种植茶叶,并制作和饮用茶叶的地区之一,而产自这一地区的茶叶,均有一个同共的名字,叫蒙山茶。
来雅安名山之前,我跟许多人一样,喝过蒙山茶,但又对蒙山一无所知。
雅安多雨,是四川降雨量最多的区域,历来被冠以“雨城”之称,蒙山也积雨成云,常年云雾缭绕,这里是雾的天堂,雨的世界。蒙山因“雨雾蒙沫”而得“蒙顶”之名。
茶科植物需要日照、湿度与海拔条件。我不知道我国其他产茶地区是否也终年笼罩在云雾中,然而,缺少日照的蒙山茶,却因雨雾的浸润,多了一种别样的风姿和别样的味道。
因为茶,蒙山便有了仙风道骨的气韵。相传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僧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吴理真,曾携灵茗之种,栽于蒙山最高之顶。而且据说他栽种的这几株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因此,也有“仙茶”的美誉。蒙山,也因此成为茶文化“圣山”。
蒙山,早已名冠四海,而蒙山顶上的茶树,也已经生长了数个世纪。
代表团来了无数,都来参观保存完好的古茶树。
茶树当初是什么模样?它们就是普通的树木,当初神农氏尝遍百草,发现这些树叶子可作食物,“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后来,人们将它们做药,做菜、泡水。泡水喝的茶,在《诗经·谷风》中有过记录:“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荼,就是茶。周朝人已懂得吃茶,不过那时是把茶当作菜来吃。
当然,用树叶泡水喝与品茗是两回事。泡水喝是物质生活,就是解渴,然后,去田间劳作。而品茗,却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茶,就是普通百姓的生活。“盐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古代中国平民百姓每天为生活而奔波的七件事。米(即稻)在宋朝是主要粮食。酱在宋朝才明确地指酱油。在宋朝以前的醋,仍不是生活必需品。茶在唐朝以至北宋之前,乃是奢侈品,而且不常见。
面对当下名目众多的茶,什么保健啦、降脂啦、生茶啦、熟茶啦,回甜味啦,层次丰富啦,还有屡屡被提及的身价,促人兴奋,也令人生疑,令人无限惶惑。
必须承认,对于茶,我完全是个粗俗之人。每天各家吃各家的茶,都完全想不起是生茶,还是熟茶,它生长在哪里?它和盐是一样的,谁会在意盐的产地?吃一道菜,你问家人,或者厨子,这菜里的盐是产自哪里?
二十年前,茶就是茶,哪有什么好喝不好喝的?
年少的时候,家里就父亲晚上备课的时候备一杯茶,父亲不在旁边的时候,偶尔偷尝一口,苦苦的,涩涩的,不愿再喝第二口。至于我们,口渴了,在外边耍热了,在同学家野够了,回家往厨房水缸里舀一瓢甘甜的井水灌下肚完事。
近蒙山,茶叶开始非同凡响起来。
沿山势逶迤而上蒙山顶,穿越天盖寺殿后方古坊碑林来到皇茶园,传说吴理真植“灵茗之种”七株于此。古茶树,居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如今,蒙山周围的山上山下都是茶,人们上得山来,都是参观古茶树的。它们是蒙山茶史的活化石。古茶树并不起眼,如果不是陪行的解说一再提醒,看不出来这几棵茶树与周围一般的乔木有何不同。如今,它已经是蒙山的头号明星,有宗教化的意味,茶身上被朝拜者挂上了红布条,贴了符,像一个祭坛。
这并不起眼的树,才是茶树的自然风姿,茶树枝叶应该是顺天性伸展的。我想,或许当初那些散漫于荒野烟云露地的野生茶,它的色香味更有天然的清韵罢。
在吴理真之前,这些被叫做“灵茗”的野生茶,它们又是生长在哪里的呢?谁才是中国最早的采茶先民和饮茶传播者?神农是一个神话符号,农业文明的创世象征,把神农指证为饮茶史的开创者,不失为中国式的混沌假设。
茶,是味觉之密码,茶,是大自然之奇迹。一枚树叶,采摘了泡水饮用,味道苦涩,竟然演化成数千年来人类生活风习,且影响之大,范围之广,不仅在全中国,在东南亚和欧洲部分地区,都有饮茶的风习。如果要在中国寻找一种最有历史重量、最有地理体量、最有政治含量、最有文化分量、最有生活度量的植物,恐怕最合适的就是茶叶了。
如今的蒙山茶,是经过了千年后人工驯化的茶,它们矮小细嫩,气味绵软,它们经过年年采摘,虽历经千年风雨,也长不出向上的勃勃的枝干,它们成林连片,密密麻麻,郁郁葱葱,是漫长的人工种茶史的见证。
作家蒋蓝说:人与植物相互保管它们的历史。
站在名山的茶园和山岗,茶,散发出时光深处的淳香。
二
蒙山茶的极盛时期是在唐宋时期。从唐玄宗时被列为贡品,作为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专用品,一直沿袭到清代,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间断。当年蒙顶山进贡的两种名茶是“万春银叶”和“玉叶长春”,这种专用茶采自茶祖吴理真种下的七株仙茶。到清代时,蒙顶五峰被辟为禁地,七株仙茶被石栏围起来,辟为“皇茶园”,至今留存。
中国唐代已经饮茶成风,陆羽的《茶经》在中唐问世。唐朝皇帝唐玄宗,已经在其撰写的《开元文字音义》中正式提出今天所使用的“茶”字。
吴理真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在蒙山种茶育茶,掀开了巴蜀人民人工种茶的历史,中国种茶饮茶的古风,究竟诞生于蜀地深山,由吴理真开创,再传入云南、中原地区和福建沿海?这是个复杂的话题。
中国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生长最适宜的地区。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最早种植茶树,并制作和饮用茶叶的地区之一。而产自这个地区的茶叶,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普洱茶。它为何为普洱?普洱是一个地名,仅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的驿站,有趣的是,普洱并不产茶,也不隶属于西双版纳,然而,普洱是云南茶马古道上最大的茶叶集散地,西双版纳的所有茶叶,都要先经过普洱,然后从这里启程,或进京上贡,或行销海外,因此,人们将这些茶叶称为普洱茶,即“从普洱来的茶”。
德昂族是云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先民最早居住在怒江东岸、澜沧江西岸的保山一带,因不服哀牢人(傣族先民)的统治,逐步向西南方向的缅甸西北部迁徙,定居在缅甸西北部及与中国交界一带的深山中。在图腾神话中,茶是德昂族的始祖神。据当代著名民俗学家宋兆麟《巫与巫术》一书载,德昂族认为茶不仅生育了人,也生育了日、月、星、辰。说茶有一百零二片,五十二片单叶变成五十个小伙子,五十片双叶变成五十个姑娘,相互通婚才生育了人类,由此可以感受到这个古老民族与茶的特殊感情。因此,也有学界认为,澜沧邦崴才是是世界野生茶树的原产地,茶树的种植也是由云南逐渐向四川和长江中下游等地扩散。
蒙山问茶
可是,相传距今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国,蜀国南征云南,曾挥师到达西双版纳地区,所以本地有一座山取名为孔明山,位于西双版纳的古茶山附近。当地人认为茶种由诸葛亮带来,把诸葛亮尊为茶祖。而在更早的年代 ,据《华阳国志》载,公元前约一千年,周武王伐纣,巴蜀一带的山民曾用茶叶“纳贡”。这一史料,将人类茶史推向更远的时光。然而,西双版纳的拉祜族,他们的祖先曾从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沿青海南下,翻越横断山,经四川进入云南。这些世居茶民,采茶与饮茶的生活代代传承,已是不争的事实。
茶,身世飘摇,茶的源头,无从追寻。
雅安市位于四川,距成都仅115公里,被称为“川西咽喉”。同时西连甘孜藏族自治州、南界凉山彝族自治州、北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青藏高原向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所以又被称为“西藏门户”、“民族走廊”,过渡着汉文化与民族文化、城市与自然生态区。
唐代的茶叶自文成公主入藏,带动了藏区的广泛饮茶。所带去的茶叶即雅安所产的龙团和凤饼。茶,在蒙山落户后就不同凡响,从历代中国文人的诗句中可寻觅到它们的踪影,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吟咏蒙山茶的著名诗句:“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刘禹锡、孟郊、苏轼、陆游、梅尧臣、文彦博、文同等唐宋时期著名的文人都有吟咏蒙顶茶的佳作,明清时期的文人也留下了大量描写蒙顶茶的作品。
蒙山的茶除贡奉朝廷外,还作为和蕃礼品带进藏区。茶叶所具有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使肉食乳饮的畜牧人民皆饮茶成风。西藏少数民族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对茶的依赖可见一斑。
唐宋以来,朝廷先后行“茶马互市”,事关国防和经济,更使饮茶风习流传至北方草原。
唐宋中央集权推行“榷茶制”、“引岸制‘等策’以茶治边”,明清以茶治蕃,事关政治大局。
雅安藏茶在唐代得以迅速发展。据文献记载宋代熙宁十年(1077年)前设置的二十个买茶场,都在成都府辖区的眉、蜀、彭、绵、汉、嘉、邛、雅等州境内,宋熙宁七年在雅设茶马司,位于今名山新店,其遗址是我国目前唯一可考的茶马司遗址。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这个概念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云南的学者首次提出,逐渐流传。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中心主任木霁弘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亚保等人撰写的《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中认为,中国向世界输送茶叶、瓷、丝三大物质文明时,形成了南方的茶马古道、北方的丝绸之路和海上的瓷器之路。
据考证,茶马古道分南道和北道,南道发于云南西双版纳、思蓣(现改名普洱“,临沧一带,经保山、大理、怒江、丽江、迪庆到达四川甘孜,然后进入西藏的昌都、察隅、波密、林芝、拉萨,再进入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阿富汗等国,并到达欧洲。北道发端于东起雅州边茶产地雅安,经打箭炉(今康定)到达察隅、昌都、左贡等地同南道汇合。它以茶叶交易为主,以马帮为运输工具,起于唐宋,兴于明清,盛在民国,衰落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不过,陕西人认为,茶叶的生产和饮用,为陕西人所发明,中国西北也有茶马古道,其证据是,神农氏是周人,也就是陕西人的祖先,“神农尝百草,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具体推论是,秦吞并巴蜀,形成秦蜀茶区,茶进入日常饮用,称为“品茗”。作为中国产茶标志的大茶树原生形态,就在巴蜀,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中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山峡有两人合抱者。”至于产地,《茶经》也有介绍:“金州、梁州又下”。金州,今安康一带,梁州,今陕西汉中一带。
唐代的长安,满街茶店,“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人陆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就的中国第一部茶叶专著,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蒙古回纥地区的驱马茶市,证明了当地已经在进行繁盛的茶马交易。
由此得出,陕西的茶马古道,与西南的茶马古道一样历史悠久。
翻阅史籍,寻访茶的源头,茶树或任何其他植物,都要比人类的历史更长,然而,并非哪里有茶树,哪里就是茶史的源头。事实上,对茶的原产地的追根溯源已经不重要了,无论茶曾经在哪里落脚,它已经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开枝散叶,并展开了茶与马、马与山野的对话。而由雅安出发的茶,和古老中国的南方的茶一道,构筑了中国西南古老动脉的绿色血液,它与高山峡谷共舞,与风光艰险共生,与财富和死亡同在,将它神秘的身影投射在蓝天白云的光影里。
随着以茶为主的马驮人背活动,马、骡、盐、酒、糖、皮毛、药材等商品的交换,随之而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科学观念等精神相互渗透,向四方散射,世界因为茶而改变。
三
世界上有两种液体能够让人欲罢不能。一种是茶,另一种是酒。
在西方有酒神,在东方则有茶仙。西方酒神的狂欢,在人类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快意,是群体的精神释放;而东方的中国,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品茗所好不全在茶,在感受。
茶是一场不期而遇的艳遇,为几片树叶挥金入土,为一壶茶建室汲泉,为一种饮水生活演化出茶经、茶道,并注入宗教和礼教精神,赋予了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
茶是一场不期而遇的疾病,让世界为之颠狂。英国人因为迷恋这种来自东方的神秘红色饮料,自上而下,自贵族至平民,在英伦三岛继而在整个欧洲大陆上掀起了一段红茶风流。茶叶成为欧陆最大宗的进口商品,大量白银输入中国,为了平衡茶叶贸易造成的巨额逆差,为了挽救所剩无几的白银储备,英国决定向中国大量输入一种美丽花卉的提取物鸦片,这就是我们熟悉的鸦片战争……从某种角度来说,鸦片战争是一场贸易战争,也是一场茶的战争。
如今,茶,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既在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中坚实了生命的根基,又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散发着浓郁的芬芳。以茶自省,以茶明志,以茶会友,以茶待客,以茶礼佛,以茶敬祖。茶不仅参与了物质生活,更渗入了中国人精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与中国人的生命融为一体,难以分割,可以上通王公,下逮林野;可以谈经论道琴棋书画,也可以进入寻常柴门,与日常的柴、米、油、盐、酱、醋同列,调味出俗世生活中的闲情逸趣和人情暖意。如果用一种植物形容中国,没什么比茶更合适。
在夏商周三个朝代,特别是周朝,茶是寺庙的专用饮品,佛教认为茶中有禅意,在道教的观点中,茶是万灵药,可帮助世人抵御世俗败坏,得道成仙。巧的是,寺庙和道观通常隐蔽在山中雾里,这样的环境,也恰是茶树的最佳种植地。
汉代,饮茶已经是一种社交活动。王褒所撰《僮约》,有过细致描述,茶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僮约》中的“脍鱼炰鳖,烹荼尽其”、“牵犬贩鹅、武阳(都)买荼”被认为是现存较为可靠的最早的茶史资料。
魏晋至隋朝,饮茶更普及。唐代茶业昌盛,出现茶馆、茶宴、茶会。茶由小众角色转变为休闲饮品。陆羽之后,茶从市井百姓之凡物晋升为阳春白雪的艺术。陆羽开创茶书之先河,《茶经》是茶书的开始,是茶学的开始,也是茶道的开始。《茶经》一书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名著。陆羽坚持喝茶前的礼仪,将泡茶视为庆祝生活的一种方式。一款好茶,要经过9步制作淬炼、7步冲泡升华,还有24样品饮器具相配。
中国文人喝茶的感受,我认为精当最妙的是明代徐渭的《煎茶七略》:“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几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抱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短短几句话,写尽了诗词书画情怀和儒道释境界。
茶,其相貌不扬的植物碎末,用沸水冲泡,苦涩回甘,散发出雾霭弥漫的森木的气息,其背后是遥远而复杂的中国故事,也是中国的最古老的生活方式。因修佛学而寻访中国大陆,考察隐士生活的美国人比尔·波特,在他的《空谷幽兰》一书中这样写道:“没有木柴,就没有茶,没有茶,就没有禅,没有禅,就没有隐士。”比尔波特的考证,上推到黄帝与尧舜,那里是中国文明的起点,也是茶史破土萌芽的源头。
其实,比尔·波特遗漏掉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没有人,就没有茶。人将茶投入水中,此水不再是彼水,水被茶运往另一个彼岸。
作者简介
羽童:原名黄薇,四川崇州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届西南班学员。
《攀枝花文学》杂志副主编。
著有散文集《梦着的蝴蝶》、《散文中国第五卷:七个人,七种散文》(合著)、诗集《水边书》多部。
散文集《梦着的蝴蝶》获攀枝花市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
其中,散文《在钢铁中生活》获首届四川散文奖一等奖。
上一篇:
梦里蒙顶山
下一篇:
名山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