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顶山颂
来源: | 作者:wyqkw2016 | 发布时间: 2019-03-13 | 912 次浏览 | 分享到:
蒙顶山颂
文丨刘廷远


蒙顶山净土,竖起了中国茶业丰碑,向世界撒播了中国文明。

喝茶是人类在劳动和生活中找到的良好生活习惯,中国茶是全世界人民从古至今都喜爱的饮品。

据说,中国茶能降低人体血液胆固醇,清洁血液血脂,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都说爱饮茶的人,一般不会得癌症,很少得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以牛羊肉、乳制品为主食的北方牧民和西方人群,更是一天也不能离开中国茶的。

中国茶也调节人体神经细胞,荡涤人的心身,让人神清气爽,心情愉悦。一人独处饮茶陶怡性情;二人对饮,飘飞思绪对接心灵;众人团在一起饮茶,深邃的思维,敞开心扉的畅谈,常常撞出创业、创新思维火花来.......

我也是一个钟爱茶品的饮者。但我饮了一辈子茶,从来没上过茶山走进茶园,不知道中国茶的这些奇异功能是怎么“长”出来的,更不知中国茶到底从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开始走向世界!

这一次,四川省文艺期刊联合会组织全国名刊名家采风四川雅安名山区,有幸登上了中国茶叶人工种植发源地蒙顶山。

蒙顶山是国家级AAAA风景区,山美、水美、石美……,融清、幽、秀、古、奇于一体,海拔高度一千四百多米,在名山城区西面突兀而起,高耸入云,扼成都平原通往“三州”和西藏、云南咽喉,是汉、藏、羌、纳西、白族、摩梭等多民族文化的交汇点。

这一次来到蒙顶山,简直就震撼了!

首先被震撼的是蒙顶山的绿色。蒙顶山的绿色是应该歌唱的,那绿,简直就是心的希望,梦的向往!

我们来到蒙顶山的第一天是晴天,那是一个怎样的绿色天地呢?天空上,太阳像一只似乎上面有火苗跳动燃烧的晶亮火球,蔚蓝天空晴空万里一尘不染;大地,碧绿绵延着,一直伸向遥远的天际。天空大地融为一体,就是一块没一丝儿杂色,晶莹碧透的绿色翡翠。

沿着山路一路向蒙顶山攀沿而上,一畴畴茶园穿插在茂密林带中,密匝匝的树互相勾连着,越往里钻,光线便越幽暗下来,向森林深处望去,只能模糊的看到各种树干的轮廓,而且越远越暗。蔽日的浓荫上,就只能听见风吹过树林顶部发出的沙沙声响,林间偶尔从远处传来带有回响的鸟鸣混和着空气中湿漉漉的味儿,便弥漫成了一种清幽的氛围。登高望远,映入眼帘的满目浓绿世界,简直就是浓得化不开的云彩,不禁让人产生出强烈欲望来:如果能把这绿色摘一丝下来装进信封里寄给远方的朋友,那该是对思念多大的慰藉!

蒙顶山多雾,从第二天开始,蒙顶山多雾的气候特色就凸显了出来。那是什么样的雾呢?那是随时都可以湿了你衣衫的漫天水雾!那雾,水气氤氲,白得清澈,白得透明。微风吹拂,推着雾一忽儿移动,一忽儿停滞,一忽儿凝聚,一忽儿散开……。太阳倒映在雾水里,阳光变成银色缎带,铺了整个天地。浸泡在雾水里的太阳又变幻莫测,一眨眼,蓝汪汪的,一眨眼,绿微微的,一眨眼,仿佛又银亮亮的……碧绿,是那样的绵软、润泽,仿佛就要滴落下来。

蒙顶山这么重的雾,茶园上缘何还要如此茂密林带呢?茶农告诉我们,茶叶最需要水雾润泽,茶叶不喜欢阳光直晒,喜欢经过树林过滤后的散射阳光抚慰。所以,就是一般的茶园,都要适当间插种植一些树木给茶园遮阴。蒙顶山的茂密林带和浓雾孕育出来的珍贵茶叶,市场上可以卖到一万多元一市斤.......无比辉煌的成就验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定义!

说话间,我便砌了一壶蒙顶山清茶。果然,咀一口在嘴里,其优雅、清新、柔顺的口感就犹如悠悠白云飘逸而来,扑鼻的清香如春雨带着青草味,从幽静茂林间一路飘来,密封的心事淡雅成一缕缕绝世风情,瞬间就把人带进了宁静的世外桃源,倦意立时就随蒙顶山美丽动人的山水画,让人血管簌簌作响了。这茶水,恬淡而不平庸、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喝一口茶水仰望一眼前绿色,无边无际的一片清凉,四处弥漫着美妙气息,像一股潺湲清泉,沁人心脾!

蒙顶山让人更震撼的是向世界传播了中国文明!

“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圣山,是世界有文字记载的人工记载植茶发源地。其悠久历史,从古至今从未间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个,川藏茶马古道名山段、皇家茶园、甘露灵泉院石牌坊、禹王宫、天梯古道、净居庵石牌坊、名山文庙等六处文物保护点,深刻地诠释着名山人昨天从何而来,明天将向何处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十一个十八处,蒙顶山古建筑群、水月寺、六合桥、看灯山摩崖石刻、百长县遗址、三皇宫石牌坊、观音殿、茶马司遗址、名山茶马古道、中峰牛碾坪、双河骑龙场万亩茶园遗址等等古迹古建筑,还在向全世界描绘着名山先民们开辟蒙山茶园时是何等艰辛,匠心独具制作“中国造”蒙顶山茶时,是何等的精益求精,在让蒙顶山茶走向世界时,是以何等勇气冒着生命危险,攀过巍巍巉崖,翻越人迹罕至的雪域高原......;栖霞山遗址、郑孤贞墓、卫继故里碑、“蒙山”石刻、“石笋”题刻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告诉人们,蒙顶山是一丛富饶美丽的宝地,是一颗镶嵌在祖国母亲衣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今天,其悠远的“茶马古道”铃声,更变成了火车、飞机、轮船等现代运输的轰鸣声。

蒙顶山珍贵的茶叶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人间珍品。文字记载早在公元前53年,植茶始祖吴理真在蒙顶山五峰之间开始驯栽野生茶树,从此开启了世界茶文化、茶文明。其山峰最高处的茶园,从唐朝天宝元年开始至清代,就一直被辟为皇家贡茶茶园,被封山了1169年,迄今还是一尊貔貅石拱门严守在山道上,人们只有通过这道石拱门才能爬上山巅,走进皇家茶园。

沿着浓绿的茂林攀沿而上,看不够环山一带如诗如画的奇异绝景,点不完古藉典故。茂密林带中,一堆堆、一丛丛重叠交错的古屋和庙宇,闪耀着的都是名山人智慧光芒;满山遍野古朴浑厚的石头上,尽是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来到这里忘情山水,留下的一篇篇千古绝唱诗篇、诗句墨宝……记录着蒙顶山茶叶在大唐时期随文成公主走进西藏后,当即就成了西藏人十分喜爱的饮品。也是就从这时、这里开始,茶叶成为了以牛羊肉、乳制品为主食的西域和北方民族作为降脂、清除油腻的必须饮品。从此,西域和北方民族就一日三餐一刻也离不开了!蒙顶山茶叶马队从此就不仅纵横驰骋在了云南、西藏、蒙古等雪域高原、深山丛林,而且从这些雪域高原、深山丛林一路攀援,走进西域、走进东南亚、走进中东,走出国门辐射到了世界各地。蒙顶山成为了中国通向世界的“南方丝路”主要通道,“茶马古道”始发点,开始了向世界传播中国茶文明的“中国名片”。

 “蒙顶山” 作为一张中国名片,现在已经裂变成名山区无边无际漫天碧绿茶园。从蒙顶山上下来,大巴车载着我们飞驰着,我们一直没能走出名山区的满目葱茏茶园,不知道哪里是天际尽头。

本来,在振兴乡村计划的实际工作中,最大的难点是如何流转农民的土地集中成片开发成现代农业产业。

漫天碧绿的名山区茶园是如何办到的呢?

“村民是非常注重实际的。给村民办事,仅仅理论宣传没有用,必须做给他们看,让他们看到实际效果。村民们只要看到了实际效果,就行动非常自觉、非常快!‘蒙顶山茶’畅销世界,售价高效益好,一亩茶叶一年的纯利润至少五千元。我们最先以公司入驻承包村民土地兴办茶园,让村民看到名山地皮实实在在变成刮金皮(茶园一年收获三季,相当于天天从土地上刮出现金钞票来)后,在外打工的村民们就都纷纷赶了回来,把土地开辟成了茶园.......”随行的名山区干部杨忠指着脚下崭新的标美柏油旅游公路告诉我们,兴办名山茶业由村民自己拿主意自己干,政府给村民提供优质服务,水、电、路由政府出资给村民们修,基本农田建设由政府办,旅游产业由政府统一规划,政府指导技术培训、项目经营.......

我们徜徉在漫天碧绿中,墨蓝墨蓝的天幕便低低地在头顶上铺展开来,仿佛伸手就可以撕下一块来。茶园间的游道与蜿蜒漂亮的标美柏油旅游公路互相缠绕起来,象是一条条飘动着的白练,一辆辆旅游车在茶园中走走停停,拍婚纱摄影照的游客,锻炼身体自行车骑行队闪耀其间,三三两两的游客人群徜徉着,漫游着,茶园里一幢幢崭新的农家别墅在浓绿世界中透射出点点洁白来,仿佛是这莽莽平川之上闪耀着的一颗颗星星,简直就要让人惊诧于造物主以如此绝妙的奇思构想,绘出世界上再也想象不出,如此精美绝伦的山水画来……

“一片茶叶富一方百姓”,我们由此坚信,“蒙顶山”已经带给了名山人的富裕生活,还将给名山人更辉煌的明天。


个人简介

刘廷远,大学文化程度,现任泸州市文联《泸州文艺》副主编,
曾任泸州市粮食局办公室秘书、团委书记,古蔺县古蔺镇副镇长,古蔺县二郎镇党委副书记,泸县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四川日报驻泸州记者站副站长、《华夏酒报》西南部副主任。
在国家级报刊发表长篇通讯、报告文学、散文、随笔300余篇,近50余万字,
创作出版长篇历史小说《熊文灿》,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长篇小说《大酒商》,在全国销量达3万余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