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名山!
来源: | 作者:wyqkw2016 | 发布时间: 2019-03-13 | 619 次浏览 | 分享到:
你好,名山!
文丨洪雅阿莲


名山,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从古到今,一直延续。

名山,我是对名山有贡献的,尽管这份贡献是名山发展的浩瀚大海中的一滴水。

而我与名山的这些故事和贡献的由头,都离不开一个字:茶。

那是1993年的槽渔滩之秋,时值新兴旅游开发人流高峰期,镇政府几乎每天都有客人前来,需要陪同前往电站库区做介绍。领导说:来了一拨雅安客人,让我带他们去景区看看。那时,我尚年轻,也是土生土长的槽渔滩人,亲眼见证槽渔滩库区景区的建设。所以,每每有客人来,我便是义务导游。这一行人都很年轻,也非常健谈。我带着他们看大坝,坐游船,到景区,看睡佛,爬石梯,至大雄宝殿。边走边聊,中午就在景区吃了顿豆花饭。这才知道,他们是来自于名山县的乡镇领导。那真是一群很有活力的年轻人,一路欢声笑语。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还有蒙顶山和蒙顶山的茶,也是第一次听说: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第一次听说:距离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名山县,那里有很多很多茶园,而且是生产古代皇帝的贡茶。那个时候还没有手机,只有座机。他们回去后不久,寄来了几张合影的照片,一包塑料袋包装的茶,还有一封字迹工整,热情洋溢的感谢信。那个时候,我做过无数前往槽渔滩客人的客串义务导游,而这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封感谢信,对名山的好感,就此播下了一颗种子。那是我还是一个团委书记,刚好开会的时候,把茶叶拿出来泡给大家喝,小伙子们高兴得很,都说我好大方,给大家好茶喝。甚至县团委书记都问:这是哪儿买的茶,还真不错。

几年以后,我调任到另外一个乡镇担任副镇长,正值县里调整产业结构,全面发展经济作物,茶叶是首选,而我所在的乡镇面临万亩茶叶快速发展任务。这个时候,我想到了名山来过的有过一面之交的朋友。辛亏座机是基本不变的,联系很顺利。我开着一辆破旧的长安面包车,带着我的一帮子乡村社干部,开往名山。行程并不轻松,那是许多公路还是碎石路面,泥泞不堪,起了个大早,弯弯拐拐,一路打听,一直开了三个多小时,才来到名山县城,已经临近中午。顾不得吃中午饭,直奔中峰马里的茶苗圃而去。当时看到满山满凹的茶园,一行人大为震撼。同来的一位村主任就问:都不种粮了,大家吃茶吃得饱哇?名山朋友大笑:种茶的效益好,手里有钱,还有啥子买不到呢?再看细细密密的一垄土地上,居然可以扦插出几十万茶苗,经济效益又快又好。心中甚是羡慕,也充满赞叹,更加坚定了买茶苗发展茶园的决心。看得入迷,听得喜悦,直到下午四五点钟才在一个小馆子里面吃午饭,名山的管茶叶发展的乡干部相当热情,劝酒方面豪气冲天。我带来的几个人,纷纷醉晕,甘拜下风。朋友也非常友好,给了我们在当时相当优惠的价格,随后几年,名山苗圃的茶苗子,复选9号,福鼎大白等,陆续运回洪雅,种植在千家万户的田间地头。而现在很多年过去了,那些绿色遍布的茶园,成为乡亲们创收的主要经济作物。

后来我离开了乡镇,与名山的朋友们就鲜有联系。不过这份友好一直留存在心里,成为青葱岁月的一份珍贵纪念。

后来的后来,名山的朋友路过洪雅,也匆匆在城里见过一面,连饭也顾不得吃,我只好把洪雅的特产幺麻子藤椒油送了一些给他们品尝。

在彼此工作十分繁忙的时候,在心情沮丧的时候,想起名山的朋友,偶尔也会打上一个电话,天南地北地闲聊感慨一下人生。也许因为第一次去名山,开车开得太辛苦,潜意识里我一直以为名山距离洪雅是很远的。

直到若干年后的今天,这次名家名刊名山行的采风活动,得以再访名山,时光一转眼,就过去将近三十年。

在活动前一天的深夜,我在微信里看到消息,主动找到总编说,名山采风,我也去凑凑热闹,毕竟自己现在很闲,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自由活动。总编很热情,立刻答应了。

次日临近出发,我一查高德地图,怎么只有44分钟就会到达。想着万一只是理论计算呢,还是提前一点儿出发,结果下高速,过两个红绿灯,就被提示已经到达目的地,再抬头一看,脑海记忆里熟悉的蒙顶山牌坊巍峨挺立,两边的房子古色古香,绿化带设计新鲜优美,心中欣喜,那种亲切感,犹如老友久别重逢,妙不可言,心中不由蹦出一句世界上最简单最亲密的语言:

你好,名山。

当然说到对名山的贡献,除了购买茶苗以外,我还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蒙顶山上茶》,当时刊发在我们当地的市县报纸上,后来出书收录在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月光祝福》里,也是因为出版了这本书,我得以符合条件,由阿来老师和沈老师介绍,被批准加入四川省作协。这本书印数并不多,至今也没有剩余,如果有,倒是真想再送一本过来,以作纪念。那篇文章是一种最原汁原味的最本真亲切的感慨和体会,虽然现在读来,文字稚嫩,观点朴素,语句普通,但是其中的真情实感,场景记录,却是值得现在读来感慨万千倍感珍惜的一种独特情怀。因为,那时的我才二十多岁,还是咋咋呼呼的天真烂漫,还是青春牛气的壮志满怀。而今光阴如剑,棱角全无,说好听是宁静致远,说白了就是懒惰偷生。参加这样的活动,初衷也只想会会几个文艺界老朋友。没想到,短短的几天行程,快乐满满,收获满满,感动颇多,让自己好像又找回一次青春的心境。

名家名刊名山行的采风活动,安排得非常周到。好逸大酒店店内的菜品也相当符合大家的口味,以至于大家夜晚无人再想出去加餐,而是一心一意的相当齐整的参加整个行程安排,包括夜晚开会两个小时,包括座谈会发言相当积极活跃,夜间加班写书法画画,相当努力。似乎时间都不太够用。还有老师开玩笑说:对于一向松松垮垮自由散漫的文艺界人士来说,这是一次相当具有凝聚力的相当成功的相当配合的相当成功的组织活动安排。还在路上,老师们的诗歌散文图片就开始飞往全国各地的朋友圈,在这里,自然要给名山的主办方和筹备这次活动的领导者点赞!

印象深刻的还是流连于青山绿水茶园之间,无论是蒙顶山的千年银杏树下品茶会友,欣赏茶艺,萌生诗意,还是月亮湖畔,樱桃湖前留影驻足不舍,还有最美茶园里各种应接不暇的茶山风光,都让我们心生震撼,名山,早就熟悉的名山,居然有了这样天鹅一样的华丽修身!曾经单纯的茶山,如今有了钓鱼的、旅游观光的、吃饭休闲的,健身养老的,各种综合设施,如同给美丽的茶山配置了一个四维立体功能,让这一方美丽的土地,更加具备多种风情,增添时代魅力。

在名山的日子里,我的微信文图自然也全是与名山有关,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明明白白与天南地北的微信好友们,分享交流着自己的所见所闻,点赞的也真不少,当然,几乎每天发微信,也不知道被多少人嫌烦而屏蔽。从前一天狂发数十条,现在已经尽量在提醒和克制自己少发选发精发,但是再见名山这样丰美的人和物,还是忍不住一串一串发出去。我想,爱美,是每个人的本能,分享美,也是一种善意,虽然不免琐碎一点儿,本行并无罪过,个人的本意倒是与喜欢之人,共享欢喜之事,如此而已。

离开名山的时候,居然还有我们洪雅眉山的朋友说,在那边有投资项目,欢迎带朋友前往休闲。看来,名山与洪雅山水相连,情谊相通的故事,还在继续演绎着新的内涵,新的故事。来之前,我就很想邀约我的几个文友一并前来,但是总归是临时起意,怕不好安排,故而独自前来。幸好,已经与名山的朋友约好,以后,我们还会再来名山,再来为这个充满人情味,充满诗情画意,人杰地灵,好茶好景,充满故事和爱恋的地方,相约相聚。

你好,名山!一生不过百年,而我的前半辈子,一直与你有着链接不断的友谊,我只能用我在采风活动中,兴之所至而写成的两首打油诗,表达自己对你的心仪和欢喜,并给自己下一次再来常来名山的理由,并在不远处时常关注,时常问候:名山,你好!


个人简介
洪雅阿莲,原名刘玉莲,四川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