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描述
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现在时间是:YYYY年MM月DD日 H:mm:ss
首页
文刊联
四川省文艺期刊联合会
联合会会员
个人会员
单位会员
期刊方阵
市州刊物
名刊推荐
市州刊物
作品园林
作品精选
作品精选详情页
文艺评论
现代艺术
现代艺术
文艺月报
文艺选刊
文艺百家
年度百家
2019年度百家推优工程
美术
戏剧
音乐
民间文艺
摄影
书法
舞蹈
曲艺
杂技
电影
电视
文艺评论
2018年度百家推优工程
美术
戏剧
音乐
民间文艺
摄影
书法
舞蹈
杂技
电影
电视
文艺评论
版画
油画
水彩
综合材料
书法
雕塑
作家
剪纸
摄影
漆艺
竹编
锦绣
主编风采
艺产联盟
得石舍
福宝斋
恒杰文化
庐缘画斋
泥上行
关于我们
大事记
联系我们
下载中心
首页
>>
期刊方阵
>>
作品精选
>>
丁丁拐
丁丁拐
来源:
|
作者:
wyqkw2016
|
发布时间:
2019-03-13
|
1458
次浏览
|
分享到:
丁丁拐
文丨周云和
名山行,茶史博物馆里见到一个物件,曰丁丁拐,又曰丁字拐。因形赋名吧,它的形状呈“丁”字型,所以两说皆通。“丁”的一横为把手,背夫负重前行时,用手拿着,爬坡下坎为使脚步稳当,用于拄路。山重水复,道路坎坷,有的地方不好歇脚,有了丁丁拐扶助,就可以想在哪里歇脚就在哪里歇脚了。
或许是地方称呼不同,我们老家一带说歇脚为歇稍。正如丁丁拐,我们老家一带则说钩拄,只是形状多少有点不同而已。
名山丁丁拐,笔架状的把手正中间,需用凿子打一个二指宽、四五厘米长的长方形孔。连接把手的木杆,顶端得做出榫头,插进孔内,再打一个倒楔子,将其固定,再打磨光滑就算做好了。而做这一些,没有专门工具和一定的木工技艺,是制作不出来的。我们的钩拄,制作起来就简单了。山上砍一根一拤大小、比较直的小树子,将一个指头粗细的桠枝留下三厘米左右,把树杆倒过来,再在顶端削一凹槽,钩拄就做成了。
不管丁丁拐,还是钩拄,下面木杆所留长短很有讲究,得根据人的高矮而定。要是人高木杆短,歇脚时人的身子就得往下蹲;倘若人矮木杆高,歇脚时就得把身子往上挺,脚往上踮。两个方法都很吃力,让人感觉不舒服。一般木杆部分平着使用者的胸口留最为恰当。
我们老家一带,负重的方式,一般以挑为主。背,货物直接压在背上,沉甸甸的,同样重量,感觉得多花费一些力气。名山一带,负重的方式应该是以背为主。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差异?我揣测是环境使然。相对而言,我家乡地处浅丘,地势要平缓一点,踢着绊着的阻碍物不多,宜挑。名山以西,中外驰名的蒙山茶,要通过主要的川藏道运往西藏乃至泥泊尔、印度,通过滇藏道运往云南乃至越南、老挝、缅甸等,山路为主,地形复杂;一座座雄性的山峰,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地耸立在那里,抬头仰望,青天一线;要翻越这一些峰岭,路途崎岖艰险可想而知。曾见过云南昭通豆沙关古驿道,路又窄又陡,要是挑担前行,上坡时担子会撞着路面石梯石壁,无法顺畅前行。背,背上货物随身子的爬升而爬升,不会出现路障。可见负重方式的形成,是人们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经验集结。
石头坚硬,还是木头坚硬?也许人们会说石头,但我要说木头。
展厅里,有一砣油光石,上面有酒杯大一个深窝。旁边图片说是“丁子窝”——背夫歇脚时支撑点。油光石学名石灰石,是一种最坚硬的石头,费力打碎,边角如刀锋,结果却被背夫们的木制丁丁拐,经过不懈的努力,年深日久,竟然拄出一个个大小深浅不一的石窝子来。耳脉里传来讲解员的声音:背夫们男的可以背两三百斤,女的背一两百斤。如此重负,令人惊讶。茶叶尽管压榨制作成长条状茶砖,但还是只能算轻货而不是重货。看图片,背夫背的茶砖,远比身子高得多,船帆一样,且迎风面很大。要是遇上刮风,就会增大阻力,一百斤的重量,得用上一百斤以上力气。若遇大风狂风,必把人吹倒无疑。
背夫出门,春秋冬夏,不可能天天都是好天气。伫立图片前,我眼前幻化出两个场景。酣暑,太阳烈烈地照着,背夫们背着如山的茶砖,手拄丁丁拐,佝偻着腰,吭哧吭哧地喘着粗气,行进在蜿蜒陡峭的山道上,汗如断线的珠子,叭嗒叭嗒地跌打在油光石上。严寒,北风嗷嗷地啸叫着,背夫们脚履草鞋,丁丁拐横在屁股后来,搂着茶荚子的底部,身子稍稍往前倾斜,保证茶荚子平衡,后仰过度会“打翻撬”,前倾过度则要“打倒栽冲”。血珠子从皴裂的脚上“冰口”里滴落下来,在油光石上留下一路清晰的印痕……
注目这一印痕,情窦大开,记忆的飘带,不禁飘来挂在少年时代艰难岁月的树枝上。
找柴卖,应该是缕刻在我心灵最深的伤痛。那时缺吃少穿,得上岩找柴挑去街上卖了买点粮食回家贴补餐用。找柴的路程很远,常常是两头黑:鸡叫起床,煮点饭吃了,弯刀一背,踩着沉沉夜色去上岩找柴。正是睡觉的好时辰,有时走在路上,都是眼闭眉虚,梦里梦冲的。不小心踢着脚趾头,走进水田里也是常有的事。
到找柴的地方,最远可达四十余里,要走三四个钟头。卖柴不好找,得选刚刚干断水的树条树枝竹儿等,找一挑柴有时需要两三个钟头。回途担子路,饿着肚子走,得把柴挑回家才有饭吃。为挑起来省力一点,便砍一根小树儿做个钩拄;再用一截竹篾,在千担上扭一个比拳头稍大一点的圈圈,让钩拄那个钩,钩住那个圈圈,钩拄顶部顶住柴千担,方便歇稍。
要命的是回家的路,既挑着担子,陡坡长坡还多,啥子九柱山,石念盘,吴家坡,石板坡啊,饿得蔫皮蔫裆的,挑着一挑柴,一步一颤地往坡上爬着,常见的形象是:千担压在一个肩头上,用手压住千担保持柴挑子平衡,钩拄就从另一个肩头斜撑过去挑住千担,让柴挑子的重量,通过钩拄转移一部份在另一个肩头上。
橱窗里的一首歌谣,记载了背夫们茶马古道上的艰辛:
一出门来灯杆坝,关顶上坡最难爬;
高桥过了三脚坪,三道桥上停一停;
说到翻山谁不怕,五更鸡叫就出发;
一手提着丁字拐,拄路歇气全靠它;
沿途拐窝酒杯大,拄在窝中才不滑……
我们的说法是:
爬坡脚杆累,下坡脚杆酸;
平地又好走,走起打捞蹿。
柴挑子挑回家一撂,有时人倒在地上,死了一样,再没有一点爬起身来的力气。三天一场,逢赶场天,打早挑着柴,到几里路和一二十里的两个乡场上去卖。名山的背夫们是“生杭进城把茶交,急急忙忙转回家;还请‘交头’算一下,可买几斤玉米砂”。我们则是把柴卖了买红苕,有时还是滤过淀粉的红苕渣子,回家调羹羹吃。柴卖不掉才惨,要嘛挑回家,要嘛找人家户寄放,这都不要紧,要紧的是家里还在等米下锅。
所幸,丁丁拐也好,钩拄也好,已经放在了博物馆供人参观凭吊,我们再也不会回到那种不堪回首的缺吃少穿的苦日子中去了。但是,那种吃苦耐劳的劲头,那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应该凝聚成一种民族精神和前行动力;尤为丁丁拐助人于困苦危艰之时的节操,更应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个人简介
周云和,中国作协会员,在《当代》《十月》《中国作家》《北京文学》《江南》等刊发小说多篇,
有的被《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作品与争鸣》等转载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
曾获十月文学特别奖、四川文学奖、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
上一篇:
采一把吉祥蕊作甘露
下一篇:
你好,蒙顶山上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