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胜烈面淳风诗歌现象
来源:《现代艺术》2017年第01期 | 作者:尹才干 | 发布时间: 2017-02-21 | 3117 次浏览 | 分享到:
烈面淳风诗歌作品地域独具、缘事而发、语言朴实、诗意淳厚、情真意切,容易给读者的心灵带来持久的震撼和冲击力,起到“淳风化雨”的作用,是嘉陵江畔诗歌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淳风诗歌现象,产生于川东嘉陵江畔的烈面片区。此诗风之名源于旧日烈面之名“淳风”,寓“淳风足以濯百代之秽,高操足以激将来之浊”(晋·葛洪《抱朴子·逸民》)之意。以烈面(包括高石、走马、建设、桥亭、胜利、八一、烈面、西关、礼安、复兴等乡镇)藉诗人及在烈面生活工作过的诗人为主。古代诗人以胡大成、何承道、庞孝植、周冕、尹之任等为代表;现代诗人以谭优学、龙继光、李锡光、刘浚文、孙少文、尹希夷、尹君、尹贤、毛熙东、谭可与、李良辉、张晓侯、张才良、刘廷选、舒衷正、高其友、彭寿全等为代表;当代诗人以童光辉、曾祖利、田达武、陈运祥、尹才干、尹志斌、曹东、陈宇、杨真真、周尚福、吴生泉、陈松、尹骞等为代表。自清朝以来的数百年间,经过十几代诗人的探索,诗心相袭,诗艺相传,描家园之貌,说乡民之话,抒大众之情,写纯朴之诗,已形成了“缘事而发、乡愁浓郁、朴实淳厚、淳风化雨”的良好诗风。他们的作品地域特色明显、乡情浓郁;语言朴实、诗意淳厚;内容丰富,涵盖面广阔,伸入到了社会、人生的诸多层面、各个角落,真实地展现了作者的志向、抱负、经历、感悟,诗意地流露出作者的乡情、友情、亲情、爱情、学情、激情、豪情。字字句句,全是情感河流里久久浸泡过的精灵,显得情真意切,同时凝聚着深邃的、理性的、智性的情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群体性、记录性、艺术性、引导性、补偿性、异质性、传承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将另文阐述),让人产生强烈的诗的共鸣,起到了“淳风化雨”的作用。


缘事而发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有“缘事而发”的诗歌传统。 “缘事而发”一语出自《汉书·艺文志》。原句曰“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意思是说乐府诗的创作是有感于现实生活中的或哀或乐,是源于具体的事件而发出的真实感慨。淳风诗派的作品,事实丰富,涉及面广,伸入到了社会、人生的诸多层面、各个角落。他们的创作热情和灵感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及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都是创作主体的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宏观指向性和具体针对性。绝非胡编乱造,空穴来风,装腔作势,虚情假意,无病呻吟。如童光辉《遇乡人老翁卖麻糖》《偶回武胜沿口镇小学有感》,谭可与《憩缙云寺》,尹希夷《忆江南·登武胜含江春》,张晓侯《观青少年字画》,尹贤《太极湖(组诗)》,刘廷选《虹桥夜月》,李良辉《白头吟》,高其友《过筒车河四题》,彭寿权《滨江春晓》,谭和平《定远塔》,尹才干《浪》《时光叹》,陈松《过沿口古镇》等等,便是“缘事而发”的佳构。


乡愁浓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数千年华夏文明中,乡愁是中国文人墨客们创作的主题之一。乡愁是游子的心,是游子对故乡永远没完没了的情愫。“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将乡愁在自己的心中吟颂了一遍又一遍。沧海桑田,人事变迁,但萦绕在游子心中的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父老乡亲等却永远挥之不去。淳风诗歌作品,可以说是烈面山水的描绘、烈面情怀的抒写、烈面民风的显影。如古代淳风诗歌代表诗人谭优学的《烈面门外》:“门外一江秋涨水,不眠夜夜听潮音。无情江水潮高处,未抵怀人一半深。”屋门对着嘉陵江,不眠夜夜听潮音;即使潮水浪涌高千尺,也不及思念“怀人”情愫的一半。现代淳风诗歌代表诗人尹贤的《忆母三首(之三)》“一子西来一子东,年年盼望每成空。一朝喜见复伤别,始羡人家儿务农。”此诗外线写母亲思念儿子之苦,而内线却写出了诗人思念母亲之浓情。当代淳风诗歌代表诗人童光辉的《武胜歌谣》:“汉初定远武胜勇,千七百年唱大风。才识望江麻哥面,英雄会在郊原中。嘉陵水煮渣渣鱼,三巴汤里洪波涌。宝箴塞上演情仇,东西关下数青峰。当年宋元绝决处,如今花开大不同。城在浪起高潮时,乡村喜看桔子红。我欲咏诗踏歌去,总有家园稻菽梦。”童光辉是一个不愿意把诗歌行为与日常生活割裂开来的具有强烈现实主义光辉的淳风派代表诗人。故乡的山川风物、人文历史成了他抒情或对话的灵性对象;蓝天、白云、关隘、沙滩、码头、美食等江城景观以及嘉陵江号子等这些故乡特有的地域符号,永远在他的乡情诗行中闪光。


朴实淳厚


重庆合川的《合州志》曰:“定远人质朴,不尚浮华。”这种民风在《淳风诗词选》中体现为:语言朴素自然,清新淳厚,不故弄玄虚,不华而不实,不晦涩难懂,不荒诞不经。反映了烈面人的朴实、率真、厚道、宽容、大量、团结、友爱、向上,民风民俗的质朴敦厚。如烈面镇农民李锡光的《咏志》:“壮年拾角学先贤,白首沉心事砚田。江水东流归大海,夕阳西下瞻新天。诗书肆艺宾来急,桔柚经霜老更鲜。每羡落霞多异彩,敢将余热献晴川。”这首诗文笔朴实、细腻、感情炽热、韵味悠长,如一杯老酒,淳香四溢,令人陶醉。毛熙东的《电站开工有感》:“东电历程三十春,几度上下倍煎心。锹起锹落沙石舞,泪水江水共奔腾。”作品语言朴实,不饰雕琢,情感浓郁,真实地反映现实,真诚地感悟人生,把自己真切的生命感受融入字里行间,以诗言志、以诗志行,表达出对生命、自然、祖国和家乡的高度热爱,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人民、工作和职责的勇于担当,作品风格明朗而又含蓄、通俗而又脱俗,具有吸引人、打动人的力量。张才良的《农家作客》:“假日访友去农家,主人笑迎奉香茶。灶台无炊午时过,餐馆送来鸡鱼鸭。”作品贴近生活,口语入诗,通俗易懂,耐人寻味。让读者在阅读中分享农家劳动的快乐及幸福生活,油然而生赞美新农村建设成就,人民生活幸福之情,同时也反映烈面人民质朴敦厚,热情好客,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淳风化雨


一方文艺化一方人。淳风诗歌作品,生动地反映了数百年来一直未有改变的淳朴的烈面民风。尤其是烈面古镇,淳朴之风已深深融入到历史发展的时空里,融入到老百姓的血脉里:从清代早期的淳风寺开始,到现在的一个个以“淳风”命名的建筑、道路、社团、刊物……可以说是“淳风”扑面。烈面中学立足本地实际,大打“淳”字牌,立“淳风”教育理念,成立“淳风文学社”,主办《淳风文学报》;烈面镇政府建“淳风广场”、“淳风街”;烈面商家建“淳风酒楼”、“淳风宾馆”、“淳风农家乐”;烈面艺人建“淳风戏团”、“淳风乐队”等等,这一切的一切对烈面“淳风”的传承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仍以烈面镇农民李锡光的《咏志》为例,这首看似是农民李锡光表达自我情怀的一首小诗,但结合其人生背景和诗中内容,我们不难看出烈面片区“淳风”之持久、之兴盛、之淳厚,早已广泛植根于民间,成为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自觉的诗意行为,并形成了群众诗歌文化的交流圈子,将“淳风”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淳风”不仅在烈面古镇吹拂,净化社会风气,还惠及周边地区。如今,烈面片区诗人众多,创作十分活跃,诗歌交流活动频繁。可以说是淳风劲吹,生机勃勃,人影攒动。这种积极、健康、向上的诗歌文化活动会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启迪人们的心智,拓宽人们的视野,提高人们的素养,引领人们积极向善,使人内心变得平和,性情变得淳朴。由于大多数百姓长期受到“淳风”诗歌文化的影响,久而久之,自然变得淳朴起来,所以烈面镇及周边地区的社会风气就自然变得淳正而积极向善、向上、向美了。试想,在社会中,如果人人都变得互相谦让、互相容忍、宽宏大量、淳和向上,那么生活中那些不和谐的音符就会通通消失,到处飞扬着的是用团结、互助、和谐、繁荣奏出的美妙乐章。


总之,烈面淳风诗歌作品地域独具、缘事而发、语言朴实、诗意淳厚、情真意切,容易给读者的心灵带来持久的震撼和冲击力,起到“淳风化雨”的作用,是嘉陵江畔诗歌艺苑中的一枝奇葩。走笔至此,意犹未尽,借《广安日报》记者杨茂、胡佐斌之言来结束本文:“区区一隅的武胜县烈面片区,其‘淳风’诗歌现象,值得我们去重视、去挖掘、去研究——或许,透过‘淳风’现象,我们还能找到让社会更加和谐、民族更加振兴、国家更加富强的治国方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