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的力量——尼玛泽仁《最后的净土》赏析
来源:《现代艺术》2017年第01期 | 作者:方新洲 (安徽省池州市作协副主席) | 发布时间: 2017-02-21 | 1106 次浏览 | 分享到:
庄严、崇高、凝重、纯粹的图画里仿佛蕴藏着神秘的力量,召唤着人们超越世俗的现实,去追求心目中的神圣。观者在画中所看到的,不仅是布达拉宫,也不仅是布达拉宫后面的珠峰,而是亘古不变的原始与本真的自然。那是在平凡生活中我们时常面对的而又总是被我们忽略的自然和本真。

当今的画坛流派纷呈,作品众多。但真正能够触动人心,让人耳目一新的的高水准的画作,却少之又少。近日,无意中看到藏族画家尼玛泽仁的《最后的净土》,不由得令我心头一震、眼前一亮。


我想无论是谁,当他面对尼玛泽仁的《最后的净土》时,内心的感觉一定是虔诚和恭敬的。庄严、崇高、凝重、纯粹的图画里仿佛蕴藏着神秘的力量,召唤着人们超越世俗的现实,去追求心目中的神圣。观者在画中所看到的,不仅是布达拉宫,也不仅是布达拉宫后面的珠峰,而是亘古不变的原始与本真的自然。那是在平凡生活中我们时常面对的而又总是被我们忽略的自然和本真。被画家以一种真实的感性呈现出来,最终呈现给观者落尽繁华、纤尘不染的“本来面目”。画面中扑面而来的气息,不仅显示着自然单纯的本质,而且饱含着丰富的历史、自然、宗教和民族文化等意蕴。画面的纯净、空明和圆融直抓人心。冷暖色强烈的反差对比,以及左下角虔诚的信徒,都深深的震撼着每一位观画人。


中国的山水画,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有着独有的精神品质和理性禀赋,每每以“写意”著称。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道“山水以形媚道”,且观看画作便可以“万趣融其神思”而能“畅神”。这实际上就包含着这样的一个观点:“事物的感性形式的美在于它是某种超感性的精神东西的表现。”(李泽厚、刘纲纪著《中国美学史》)因此,中国的山水画便担负起了民族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的传承,山水画是中华民族传输精神营养的血脉所在。


在《最后的净土》中,珠穆拉玛峰呈现出磅礴撼人的气势,给人以雄浑的美感。这幅作品让人称道的地方,不只是使用了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再现了中国山水画北宗流派的磅礴气派,而是在构图上的匠心独运。构图布局,历来为中国山水画家所重视,即所谓“经营位置是也”,即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所说的“六法”之一。张彦远也说过“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最后的净土》于此堪称杰出。突兀劲拔的岩石,静穆神秘的宫殿,朝圣的人和牛,以及那温暖人心的光辉——映照着布达拉宫,给人以力量和光明;积雪的珠峰,为一团圣洁明亮的白光沐浴着,远远地、静静地、安祥地伫立着,令人沉静深思。在画面中营造的玄静、神秘的氛围里,冷与暖的对峙,呈现出强烈的艺术张力。这时候,朝圣者的心中所朝圣的,抑或是布达拉宫里面的充满悲悯的佛;抑或是浑朴、天然去雕饰的隐含着天地之道的珠峰——这可能便是它为何位于画中的最高处所隐藏的秘密;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不同的意象融合在一起,衍生出一种冷寂静穆、峻拔恢弘的美感,带给人超尘绝俗的意境。


画作意涵蕴籍,令人回味。布达拉宫与大自然的结合如此完美,显现出自然与人之间的共振所产生的和谐之美,暗示着自然和人的和谐相处是人类的必由之路。人在自然面前应保持发自内心的敬畏,天地间惟有自然才是永恒的。反观当下的现实生活,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紧张、疏离、冷漠等诸多噪乱的杂音,反衬出此情此境下人间净土的高贵和尊严。画作寄予了人类的思考、觉悟和追求,隐含着画家深沉的人文关怀和悲悯的情怀。《最后的净土》“最后”两个字,或许正是画家想给人类提出的充满善意的却有力的警告。


尼玛泽仁先生不愧为开创一代新派的藏族大家,《最后的净土》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