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尔苏藏族原生态民歌 与现代流行歌曲的融合
来源:《现代艺术》2016年第09期 | 作者:张艺凡 | 发布时间: 2017-02-21 | 2286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把更多的尔苏民族原生态民歌的优点运用到流行歌曲中去。但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我们一定要在不影响尔苏藏族元生态民歌精髓的情况下,把握住音乐风格,把尔苏藏族原生态民歌元素恰当的运用在流行歌曲中。这也让我们的流行歌曲创作更加有文化底蕴,而且能更好的体现出流行歌曲的创新,使得创作出的流行音乐更具有时代性、审美性和民族性。


四川省石棉县域内有着独特而神秘的尔苏藏族原生态民歌,这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之一,但在时代的发展潮流中,她却被外来流行歌曲冲击着逐渐消失。都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让尔苏藏族原生态民歌与现代流行歌曲有效的结合,不仅可以孕育出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也会让尔苏藏族原生态民歌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


一、尔苏藏族原生态民歌与流行歌曲的现状和特征


(一)尔苏藏族原生态民歌现状


石棉县是雅安市的南大门,与甘孜州和凉山州交汇,横断山脉腹地,是我国西部民族走廊上的重要驿站,被誉为“藏彝走廊”,在这里汉、藏、彝各民族和睦相处的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藏文化。县内藏族人口1.2万人,以松林河为界分为上下八堡,松林河以北居住着说“木雅语”的木雅藏族,以南居住着说“尔苏语”的神秘尔苏藏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居住的尔苏藏族创造了绚烂多姿的历史文化。


尔苏藏族原生态民歌源自原始宗教的祭祀诵经和舞蹈,后来逐步发展成为表现生活中喜怒哀乐,在劳动中抒发感情的民歌。他们从小就跟随长辈在山间田野劳动,参加尔苏藏人各种宗教仪式和文化活动,耳濡目染长辈们在山间劳动时喊歌的豪放和节日里大家载歌载舞的喜悦。这些民歌口口相传,保留着原始的韵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只有六七十岁的老年人能完整演唱尔苏民歌,年轻人喜爱流行歌曲,却对自己本民族的歌曲不甚了解。这样的现状让人担忧。


(二)尔苏藏族民歌的特征    


尔苏藏族原生态民歌内容很丰富,有祭祀歌、劳动歌、红白事歌、打猎歌、唱自然景观的歌、唱人间真情的歌等等。在封建王朝时代、政府对本地的管理及当地人实行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与外界交流较少,造成了过去这些地方发展缓慢,相对而言民族文化保留就较为完整。尔苏民歌的曲调基本上以羽调式和徵调式为主,歌曲常以下滑音、半终止结束,给人一种奇特动听、意犹未尽的感觉。因为尔苏民歌的演唱者根据不同环境、情感的不同在演唱发挥长常常伴有自由延长,唱词也自由发挥,有什么景就唱什么,借景抒情,借物寓志。歌词每句七言或六言,常伴有衬词“哦呀哩嘞”、“啊”、“啊哈嘿”、“哟呵”等,这些衬词看似和正词不相关联,但一经和正词配曲歌唱,成为一首完整的歌曲时,这些衬词就表现出鲜明的情感,成为整个歌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流行歌曲现状


时代在前进,随着经济文明的发展、信息的通畅,城乡差距的缩小,流行歌曲无处不在,这让更多的年轻人对外界的接触更多、对流行音乐的接受更广。这也让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势如破竹,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粮食。加之流行歌曲歌词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这也就满足了更多人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流行歌曲特征


流行歌曲语言朴素、简洁,流畅易于记忆,节奏形式活泼而富有特点,歌词意境贴近大众生活场景,情感表达也更为生活化,无论哪种风格的流行歌曲都为表达、渲泄某种内心感受。


二、民歌元素在我国流行音乐中的成功运用


其实民族民间歌曲元素在流行音乐发展中无处不在,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周璇的所有歌曲就将江南民歌小调运用于流行歌曲中,从而来唱响世界。五六十年代的经典歌曲同样是将我国各个民族民间歌曲元素融入进流行音乐的创作中。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该曲以内蒙民间曲调为素材,旋律宽广舒展,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地方色彩。《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运用山东民歌中富有典型意义的音调创作了这首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歌,表现了游击队员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强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八十年代初,《回娘家》虽然由台湾艺人创作,并由著名歌手邓丽君演唱,但其任然具有河北冀东音乐风格,深受老百姓喜爱。之后我国的流行音乐的创作更是不断在与我国民歌相融合,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乐器在流行歌曲中的运用


我们选在听到的许多流行音乐其实都或多或少地在配乐上使用了中国民族特色的乐器,例如:马头琴在《鸿雁》这首歌曲中的运用,《黄土高坡》歌曲中加入了西北特有的民族乐器唢呐。这些歌曲不仅运用了民族音乐调式特点,还在配乐中注入民族乐器的音响效果,不仅丰富了流行音乐的创作,还使歌曲所表达的音乐情感更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再如:冯小泉、曾格格这对夫妇的音乐创作更是巧妙的使用了笛子、箫等中国民族乐器,使其与流行音乐完美融合,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视听享受。民族器乐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不仅增加了音响效果,还是歌曲音乐情感的需要,让流行歌曲表达更贴切,从而让听众觉得流行歌曲更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感。


(二)民族民间音乐在流行歌曲中的借用     


在我国无论是音乐、器乐、舞曲、戏曲等民间音乐,都是流行音乐创作的素材源泉,《重振山河带后生》就是以民间说唱“京韵大鼓”的基本音调为基础谱写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是把京腔京韵融入流行歌曲的创作中的。《大中国》是采用东北秧歌调写成,《山不转水转》从旋律的走向和结束落音都与河北民歌《小白菜》相同,再到创作新秀陶喆的《苏三说》不仅运用了京剧《苏三起解》的典故,还将京剧唱段与流行歌曲的创作结合到一起。


(三)少数民族民间歌曲在流行歌曲中的运用


中国流行歌曲产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等大都市,在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渗透下,中国流行音乐获得了比较长足的发展。朱哲琴和何训田的《阿姐鼓》,不仅让世界对中国的流行音乐备受瞩目,也促进了少数民族音乐题材和音乐元素运用于流行音乐中。从新中国成立到八十年代,涌现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少数民族音乐,当时的少数民族音乐可以说就是现在的“流行音乐”。像《月光下的凤尾竹》《翻身农奴把歌唱》《打起手鼓唱起歌》这些民族歌曲就是因为恰切稳妥、淋漓尽致地运用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并配之以优美动听上口的旋律,从而使得流行音乐歌曲不仅好听、好唱而且好记,受到全国人民的普遍喜爱。


进入21世纪以来,流行音乐中更多地增添了一些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像腾格尔带有蒙古族风格的《蒙古人》《天堂》等;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情人》《艾里莆与赛乃姆》等带有新疆特色的歌曲,这些现代乐器和配器手法的运用让人耳目为之一新。其他比如西藏风格的《回到拉萨》《坐着火车去拉萨》等,他们用古朴茁壮的音乐语言和当代音乐手法诉说着青藏高原的胸襟、巍峨雪山的圣洁和西藏人民的虔诚。


从这些事例来看,庞大的民族音乐宝库为流行音乐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既让民族音乐在新时期有了拓展和变化,也为我们的流行音乐点缀出更浓厚的中国色彩。 

  

三、尔苏藏族原生态民歌与现代流行歌曲的融合与创新


从以上的论述可见,民族歌曲元素与现代流行歌曲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新的艺术创新。民族歌曲元素在流行歌曲中的运用,使得现有流行文化内涵与古典文化内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歌曲更加具有了民族性与时代性。那么,在流行歌曲的创作中,融入尔苏藏族原生态民歌元素也是值得借鉴与运用的。关键是怎样将流行音乐的优势与尔苏藏族原生态民歌元素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更具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经典歌曲。笔者觉得有以下几种创新形式,可供探讨。


(一)旧曲新唱

这就是在原有的尔苏藏族原生态民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改革,即在原有旋律上进行重新改编创作,使得更加能融入到流行歌曲中去,不仅能更好的表现出流行歌曲的意境与情感,又能很好的从流行歌曲中使尔苏藏族原生态民歌得到传承和发扬,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二)有机融合,创新发展

作为传统尔苏藏族原生态民歌如果能借助于流行音乐这一快速通道广泛迅速地传播开来,必定会赢得一大批青年听众的喜爱。同时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音乐本身的生命力也在民族化的道路上更加旺盛,这就是双赢。


民间尔苏藏族原生态民歌大体都不完整,多数民歌的结束句落在属音或者下属音上,这就让其音乐创作者有机可寻。根据之前乐句的发展和和声走向,再结合流行歌曲的写作手法,让歌曲有一个完整的起承转合。这样就赋予了尔苏原生态民歌新的文化内涵,如再能赋上讲诉现代生活的歌词,那这就可以说是一首完整的新民歌。


(三)采用尔苏藏族原生态民歌元素,创新节奏类型

近些年,我们从“中国风”的走向应该可以看到中国流行音乐的自我觉醒,众多音乐都应该认识到中国本土流行音乐的精髓。只有通过中西结合,洋为中用,这样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音乐道路。 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原始的尔苏原生态藏族民歌素材原有的节奏型打破,变换成现代流行歌曲的节奏型,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全新的歌曲动机,然后采用现代作曲技法,模进、鱼咬尾、统头法、统尾法等等,将其发展开来,这样既保持尔苏原生态民歌的影子又有富有时代感的特征融为一体,想必一定会让人眼前一亮。


综上所述,尔苏藏族原生态民歌在流行歌曲中的运用是多样的,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把更多的尔苏民族原生态民歌的优点运用到流行歌曲中去。但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我们一定要在不影响尔苏藏族元生态民歌精髓的情况下,把握住音乐风格,把尔苏藏族原生态民歌元素恰当的运用在流行歌曲中。这也让我们的流行歌曲创作更加有文化底蕴,而且能更好的体现出流行歌曲的创新,使得创作出的流行音乐更具有时代性、审美性和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