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放的生命——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李先海乌木雕《女人花》赏析
来源:《现代艺术》2016年第10期 | 作者:吴得民(四川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理事长) | 发布时间: 2017-02-21 | 1920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的作品极力追求民俗风情,追忆昔日的黄昏之恋,反映逐渐逝去的川西平原的农民生活,和老成都的市井小市民生活,作品基础诙谐有趣,折射出巴蜀文化的风骨。”

一、《女人花》入选《中国雕塑年鉴》



得知李先海大师的乌木雕作品《女人花》收录入(2015)《中国雕塑年鉴》,觉得很了不起,因为同期登入的四川作品只有两件,另一件就是全国著名雕塑家、四川美院名誉院长、中国雕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叶毓山大师的铸铜作品《苏辙》,现立于眉山东坡广场上。

《中国雕塑年鉴》由中国《雕塑》杂志社主办,始于2001年,每两年一辑,目前已成功甄选编纂出版七集。《年鉴》始终坚持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年度成果为横断面,真实全面地记录中国雕塑领域最新学术动向和艺术动态。它已经成为雕塑界学术理论上探讨研究及教学实践上开拓创新的一个重要平台。该年鉴一直以来备受国内外图书馆、博物馆、重点大学图书馆、艺术研究机构的高度关注,并为国内外专业人士、文化艺术研究机构、收藏家、批评家、策展人等提供雕塑理论、创作、研究等方面的参照依据,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中国雕塑年鉴》(2015)囊括了国内外雕塑界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雕塑家,刊登了他们创作于2013年至2014年的最具学术贡献和实验探究精神的优秀雕塑作品。


二、李先海雕塑风格及成就


李先海的雕塑艺术,可用一个“苦”字来概括。其创作之路充满了艰辛和磨难,反映到他屡获大奖的《小川戏》《四川老茶馆》《苦旅共甘泉》等作品中,则形成了饱经沧桑、枯瘦苦涩的审美特点,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表现出深沉的、深厚的、朴实的、向后的、四川的民国风。李先海作品“接地气又不土气”,有乡野气、民间气、市井气,但又隐藏了某种世界的语言、国际化的艺术语言。


李先海的绝大多数的雕塑作品,都是把民国时期社会底层的艰辛苦难和自己的人生经历融入其中,总是呈现出枯瘦、苦涩的风格:人物形象身材颀长、骨节突出、细胳膊细腿,如果裂开嘴巴,则必定露出满口歪斜的牙齿。即使是《情》这件表现夫妻两人“煲电话粥”的作品,也不难从人物面部表情中读出经历沧桑之后的隐忍。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美术史论家和文艺理论家、艺术家陈履生称赞李先海是“具有传奇色彩的雕塑家”。他说:“李先海是中国雕塑界的传奇,在第11届全国美展上以《苦旅共甘泉》获雕塑类最高奖银奖(此届无雕塑金奖)。人们发现此人名不见经传,而四川当地美术界也不知其人。因为他考了四年四川美术学院未能如愿。初中毕业,木匠出身,所以,他根本不在业内、也不在圈中,但一举成名就是以其独特的风格,迥然不同于学院派。”他又说:“实际上,李先海1999年就获得了第九届全国美展的优秀奖,又以木雕《圣殿烛光下的婚礼》入选了第12届全国美展,还以《中华医学》入选了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从李先海前后的作品来看,都是木雕,可是风格确实一以贯之。他把幽默化为风格,他的风格是形象的夸张、身体的扁平、神态的幽默,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如同进了川剧的戏院。”

西班牙华人作家张琴对李先海的评价是:“对于雕刻,李先海毫无疑问是一个创造者,在他精神世界和灵魂深处,对草根群众永远有一种无法超越的感情。我们永远无法看到眼前这个艺术家,他赤裸裸地去展现内心挣扎,对他时而抑郁、时而激动,时而沉沦、时而亢进,只有从他瘦骨嶙嶙的作品和生动的人像雕刻上,我们才能去感受到他的激情和冲突、爱与死的人生寓意。”


李先海自己说:“我的作品极力追求民俗风情,追忆昔日的黄昏之恋,反映逐渐逝去的川西平原的农民生活和老成都的市井小市民生活。作品基础诙谐有趣,折射出巴蜀文化的风骨。”


三、《女人花》材质为红椿乌木


《女人花》乌木雕高60厘米,宽50厘米,厚23厘米,为红椿乌木制作。乌木,俗称阴沉木。远古时期,大片原始森林中的名贵古木,因地壳变迁等自然原因而被深埋于古河床、泥沙之下,任泥石碾压,任虫鱼撕咬,任岁月碳化,形成了植物“木乃伊”。现在,由于挖沙、采石、施工挖掘、自然塌方等因素而使其重见天日,成为出土乌木。由于乌木长期处于特殊的自下而上环境中,其色泽大多通体乌黑,也有外黑内红(如古红椿木,在地下埋藏三千年以上,才能形成此色),或外黑内黄(如古金丝楠木,在地下埋藏四千年以上,才有此色)、外黑内绿(如桢楠)。其原生古树仅为红椿、楠木、青杠、麻柳、香樟、花楸等木质坚硬树种才能保留下来。真正的乌木,是在特定的地下水、土等自然条件下和适当的矿物质中才能形成,且木材本身含水量有桉脂油等天然防腐剂,才能深埋千万年而不腐。乌木的形成年代和价值,既要凭行家的经验,更要凭同位素等科学手段检测,才能确定。


天府之国四川是中国碳化乌木最集中的地方,其材质和数量堪称九州之最,是极其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在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中,乌木是神秘珍贵的“宝物”、“神器”。民间素有“纵有财宝一箱,不如乌木半方”,“黄金万两送地府,换来乌木祭天灵”的说话。因乌木性为纯阴,古籍中亦有入药记载。其用途的广泛性和属性的神秘性,被海内外誉为“东方神木”。


由于乌木质地坚硬细密,色泽丰富悦目。或乌黑透亮,或灰褐如云,或红似花岗,或灿若黄金,是制作乌木雕塑艺术品的宝贵材料,也是制作古典家具的上选之材。特别是金丝楠木,古为皇室家具木材,系国家特级保护的珍贵木材,早已明令禁止砍伐,并将存世和新种植的树木编号入档。而埋藏在地下4000年以上才能形成外黑内黄的碳化古金丝楠,更是宝中之宝。


四、《女人花》欣赏及遐想


眼前李先海的《女人花》乌木雕一反他往常枯瘦、苦涩、愁苦的风格,呈现出热烈、奔放、鲜活的气息。


一看见李先海乌木雕《女人花》,耳边就回响起了梅艳芳激情吟唱的《女人花》:“女人花摇曳在红尘中,随风轻轻摆动……女人如花花似梦,有心的人来入梦。”


李先海乌木雕《女人花》反映的是一位绝世佳人青春迸发,像热烈绽放的花朵,她是那样的强烈奔放,对爱的欲望如痴如醉,同时也是对生命的礼赞。他用五层红色的花瓣雕出一朵鲜艳的花朵,上下用镂空的花蔓相连,然后用两层肥厚圆润的肌体或似大地紧密相连,加之坚实的基座,衬托出花朵强大的生命力,给人以猛烈的震撼和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木雕《女人花》通过对花朵的刻画,把欣赏者带入无限的遐想,想象力被自然而然地激发,信息被无声无息地传达:生命就像一位青春美少女,就是盛开的花朵,她绽放得美丽舒展、绚丽多姿、姹紫嫣红、芳香清醇。世事万物,一切如花,花如一切,生命如花,尽情怒放。我们要努力把一生的光阴都培养成时光长河中那一朵恒久的心香。


李先海《女人花》作品的核心亮点是那朵盛开的红花,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花卉作为重要的艺术符号,尤其是现代以来,随着女性艺术的发展,以女性视角重新表现花卉、诠释花卉意象的艺术家和作品非常引人注目,对花卉“性”征的大胆发掘和展露也成为了女性主义艺术张扬女性个性、追求两性平等、平权的重要表现之一。


李先海《女人花》的创作源泉是人类世界共有的对生命的崇拜。人作为审美的主体,“人”本身也是个“美”的承载体,而“女性”似乎承载了更多分量的美。女性俨然是个不言自明的审美对象,在历来如此的中西方文化惯例中,女性总是容易被物质化、客体化的。一方面,众多艺术家们所留下的难以数计的女性美轶事极尽渲染之能事,已经陈列在历史时空的长廊中,反衬出女性美的物质化、客体化进程;另一方面,当下的“女性美”由于人们的性别审美意识观念演化,又正以前所未有的格局改写、冲击社会的传统文化审美塑造。


评估女人容貌的标准,从古至今都以“美丽”二字独霸天下,男性审美主体价值评判原则历千年而不变。岁月的流逝渐渐改变着各个时代的“美女”形象,但是,无论美女如何演变,都无一例外地集中了特定时代男性心目中的女性美标准。难怪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偷食了伊甸园禁果的人类始祖睁开眼睛,首先发现的就是女性之美”,一部东西方文学艺术史“就是一条女性形象的画廊,一曲女性美的赞歌”。


李先海是个怪人,他对雕塑创作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几乎整天除了创作、读书、吃饭、睡觉以外,什么事情都不爱过问,不断地吮吸古今中外知识的乳汁,不断地探索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绚丽美好与艺术灵感的源泉。他平时沉默寡言,甚至连手机电话都不爱接、不会接。但只要遇到同行、知己,谈起艺术创作来,却也滔滔不绝。难怪有雕塑界的大佬说他是大言稀声,大作无痕。


李先海正是在闭门读书、刻苦专研、苦苦思索后才创作出了乌木雕《女人花》。《女人花》正是体现了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才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专家的赞赏和肯定,名至实归地收录入《中国雕塑年鉴》(2015)。


我们期盼着李先海大师创作出更多歌颂生命、满含激情、传递正能量的雕塑作品来,也期盼工艺美术大师们“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互学习、深入探讨、敢于创新、不断地涌现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