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相间的土地
来源: | 作者:wyqkw2016 | 发布时间: 2019-03-13 | 640 次浏览 | 分享到:
红绿相间的土地   
文丨罗方涛
  
初识蒙顶山,百丈血阳残。
蜀地多景胜,独叹名山源。
隋皇千五载,茶留古人远。
月牙伴碧绿,延镇河边欢。
中泠虽故事,却依陈君谚。
来去客此处,不入京城关。

我虽为川中射洪人,家乡离名山不是很远,却因离川三十余载,少有机会,未曾去过名山。早年曾读书闻史,知当年红军曾挥师指蓉,在百丈关遇阻,鏖战旬日,血漫山关,损人数万,终未插旗城垣,只好折戈西向,败退荒原。红军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这就是我早期对名山的了解。今有幸应邀来此,才知名山历史久远,人文深厚,山清水秀,物丰人雅,特别是茶马文化远溯隋唐,享誉天下。

当下,名山人沿着茶马古道的印迹,站立在红色的土壤上,采取蒙山顶上的绿色,告示天下,播扬声名。

绿和红,在这里交织。红色使人激扬,绿色让人安逸,这就是红绿相间的名山。

蒙顶山是必去的,乘车沿弯道而上,在山坡处小息,我站立于山道的一侧,沐浴在清凉微风中,不由地心潮涌动,浮想联翩。我看见了逝去的凄凉和壮烈:茶农们把辛劳的收获,肩扛马驮,怀揣着绿色的梦想,走向远方,前途未料,归日无期;又见红军战士,脚穿滴血的草鞋,互相搀扶着走来,身后滴洒出一条血流。鲜红的血流浸软了泥石,化出了红殷殷的山花,映红了天空,层林尽染,天地显得格外壮丽。

坐缆车上到山颠,俯首山下,烟雾如纱,依稀可见镶嵌在翠绿茶田之间的点点白墙灰瓦,溪流小道,茶女农男若隐若现,好一幅仙人圣境,居士闲林的绝妙画图。

拾级而上,接近山顶处有茶室数间,旁有旧石牌楼一座,苍松挺立,翠竹参天。我们随石径转入幽处,内藏有几处古迹,有残沿石井,望亭碑记,尤其是被红墙围护的千年古茶树,至今仍枝繁叶茂,人们在此争相留影,想借此沾点儿千年古茶树的仙气。在石井台边,也有人互嘻,手取清澈细泉,拭脖抚脸,求取延年长安。

经过几处亭台,继而来到蒙山的顶端,这里就是有名的蒙山顶了。众人凭栏远眺,视界豁然开朗,周围景色也清晣起来,连绵的山峦,如玉的湖水,不尽的茶田,散落的村舍尽收眼底,与先前所见不同。在一座似庙非庙的旧屋里,陈列着茶圣陆羽的塑像,这便是陆羽修茶之处。我怀着急切的心情进到纪念红军血战百丈岭馆厅的展室,在大红的宣示墙栏里,记述着红军血战百丈岭的事迹,红军战士钢毅的面孔,从血一样的红色中突显出来。顿时,血红的战旗、血红的大刀、血红的红军战士胸膛和血红的山石在我的眼帘交替出现,我沉入到红色的包裹之中。

当我重返蒙山顶的绿色之中,此行的高潮也随之而至。我们来到山顶一边的茶室,在宽阔的石栏平台上,围桌而坐,品赏茶道,我庆幸能够在蒙山顶上饮茶中上品——蒙顶山茶。蒙顶山茶的沏泡十分讲究和特别,漂亮的“雅女”在每个人面前摆放上细瓷茶盏,茶盏中早已用少许的开水冲泡,可嗅到一缕清香,听“雅女”介绍说这叫茶引。接着,她将水续至茶盏将满,加上盖,而后欠身微笑用玉手一指,这茶便可享用了。我急不可待地端起来轻吮了一口,顿觉香气入喉,舌根生津,清爽无比,众人也饮之咂咂,喜形于色。在轻柔的音乐声中,一靓女俊男开始了茶艺表演,他们双手舞动着茶壶,一米多长的细茶壶嘴像宝剑一样上下翻飞,左右旋舞,变换着各种姿势,将细绳般的开水,准确的注入到小小的茶盏中,将满即止,不洒点滴,众人皆为之喝彩。

品过蒙顶山茶,已然神清气爽,毫无倦意了。

红色和绿色,本来是不可匹配的,“万绿点红”即为此意。但在名山连绵翠绿的茶山中却贯穿着红军战士血红的印记,形成了一首激烈碰撞的红绿交响乐,格外的雄壮优美。   
               
这是大地和人类共谱的辉煌乐章,是名山人勤劳智慧的杰作!

作者简介
罗方涛,别号随意斋主人、乱柴山人,1957年出生于四川射洪,
珠海市文联原专职副主席、珠海市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珠海画院副院长、珠海市人大书画院特聘副院长、珠海市政协书画院特聘副院长、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参加“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鑫光杯迎澳门回归中国画精品展”、“广东省首届中国画艺术大展”、“广东省建国55周年美术作品展”、“广东省第五届中国画艺术大展”及赴台湾、澳门、韩国等交流展;国画作品《窗》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收录入建国五十周年文献型大型画册《中国当代书籍插图艺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