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蒙顶山
来源: | 作者:wyqkw2016 | 发布时间: 2019-03-13 | 389 次浏览 | 分享到:
匆匆蒙顶山
文丨马小淘

下了飞机便前往雅安,一路上有当地人问我,以前来过雅安吗?我迅速的在脑海里检索信息,好像来过吧。又迅速的被友人纠正:你没来过,你去过的是洪雅。只检索出一个“雅”字,又都是在四川,我就想当然的糊涂了。也不是我特别傻,是我来四川的次数确实挺多,屡屡随着香味而来,吃得尽兴而归。


四川美食已经占领了全国,以至于有这样的说法——如果不知道穿什么颜色,就穿黑色;如果不知道吃什么,就吃川菜。川菜就像黑衣服一样,得体、实用、不出错。最精彩的是,四月份我随中国作家协会的作家代表团去捷克、波兰交流。在文学交流活动上,凡是来过中国的捷克、波兰作家都要用南腔北调的口音提到Kung Pao Chicken(宫保鸡丁)等川菜。


到达雅安后,入住于蒙顶山下,在经历飞机、汽车的颠簸过后,饥饿被放大。晚饭时间甫一开始,我们一行人便刻不容缓地进了餐厅。一肚子麻辣鲜香过后,发现一大盘苹果和一大盘西瓜,众人非常没见过世面地感慨:西瓜真甜,苹果也真甜!


饭后我们决定外出散步,没走几步便发现一串卖水果的摊位,一种颜色颇深的苹果略显扎眼。果皮的颜色是深枣红,深枣红里又透着绿色的纹理。摊主说这是本地苹果,保证好吃,于是叶公好龙的散步爱好者买了一袋苹果就返回酒店了。所谓散步变成了一人一个苹果,坐在房间胡扯。但是那苹果的味道真是极好:清甜、脱俗,有一种来自山野的生机勃勃。土地是最诚实的,品尝着这样地道的果实,让我对这一方初次相识的水土,有了一种欣赏和信任。


第二天,气温骤降,我们前往大名鼎鼎的蒙顶山。峨眉山、青城山早已去过,完成了蒙顶山的打卡,也算集齐四川三大名山,为自己的见多识广再添佐证。


气温只降了几度,身体却非常敏感,不由自主地缩脖端肩起来。想想人类真是可怜,温度变化几度,就因为冷或热显得狼狈。天冷也依然不想多运动,借着交通工具来到了蒙顶山上。会当凌绝顶的决心,总是在面对台阶时轰然倒塌,一直觉得没有缆车的山都缺乏同情心。所以当我看到缆车入口时,便觉得蒙顶山是一座善良的山。


许是工作日的原因,并未见到其他游客,排队缆车的也全是同行的人。蒙顶山上峰峦蜿蜒起伏,溪涧纵横,永兴寺、千佛寺等寺庙坐落其间。在并不明媚的阳光下,古树下的红墙绿瓦,古朴中透着永恒,更有一种孤绝、清高的美。热闹喧腾的现实世界就在缆车下,而此刻,却显得非常遥远。


到了蒙顶山,茶是一定要喝的。且不论蒙顶山茶多么久负盛名,多么积淀深厚,在清冷的天气里,一杯热茶简直就是雪中送炭。一边喝茶,一边观看曾在电视里见过的“龙行十八式”茶技,整个人也跟着暖和起来。相传,“龙行十八式”茶技是北宋高僧禅惠大师在蒙顶山结庐清修时所创。很长时间里,茶技只在蒙顶山僧人中流传,直到清代才逐渐传入民间。茶技融合了杂技、舞蹈、中国功夫,具备各种惊心动魄的高难度动作。一米多的长嘴铜壶在掺茶师手里闪转腾挪、潇洒飘逸,摄人心魄。水杯精准地注入杯盏,一切在惊险中又归于平静,清新而刚健的招式让人难忘。


当时并未曾想到,我已是坐在很多人的愿景里喝茶看山了。没有奇峰突起的震撼,蒙顶山以一种毫不夸张的方式,朴素平实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之中。在归途中,在返京后,在人海和车流间,不经意时,我常回味起那个时刻——在遥远的雅安,那些苍劲的老树,那些叫不上名字的植物,那些放眼望去苍翠峭拔的山峰,那只有在山里才能感受到的清冽之气,还有那捧在手中香气氤氲安慰肠胃的热茶。随着时光的消逝,这些片段竟越发清晰。“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使许多人生出憧憬,而去过蒙顶山的我,曾在那句话里有过亲身经历,那些好像不大真实的场景,于今,已经变成了一段回忆……


作者简介
马小淘,《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硕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曾获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新人奖”,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西湖·中国新锐文学奖,储吉旺文学奖等。
十七岁出版随笔集《蓝色发带》。已出版长篇小说《飞走的是树,留下的是鸟》《慢慢爱》《琥珀爱》,小说集《火星女孩的地球经历》《章某某》、散文集《成长的烦恼》《冷眼》等多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