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雅安到雅典或者相反
来源: | 作者:wyqkw2016 | 发布时间: 2019-03-13 | 452 次浏览 | 分享到:
从雅安到雅典或者相反
文丨牛寒婷

2018年下半年,我连续两次去到雅安小城,中间只隔了两个多月,奇妙的是,这两趟身体的雅安之行都出乎意料地强化了我精神上的雅典之旅。

雅安——雅典?当然,精神上的旅行需要以阅读为交通工具。

前一次去雅安是八月份,当时,我刚读完英国作家基托写的名为《希腊人》的书。按说这书不厚,可我却读了整两个月。它不是我读的第一本有关希腊的书,可那既散文化又学术范的语言风格,让它从其他希腊著述中脱颖而出,不断地诱惑着我,让我充满好奇地去到两千多年前的雅典城邦,流连忘返——比如这种让我迷惑不已的句子:“色诺芬讲过一个不朽的故事,这个故事因其不朽,故能在此复述”,它那圆周式的语义和逻辑游戏风格,似乎我无论读多少遍,都会觉得妙不可言。显然,我拖拉延宕的把玩速度所意味的是某种带有偏执狂色彩的阅读癖好,正在得到宣泄释放。

看上去,我正堂而皇之地为自己散漫拖拉的阅读寻找好听的借口,可事实上,关于古典阅读,我一向讳莫如深。自打两千多年前古老的希腊世界成为我阅读趣味的投射中心,这一年多里,针对这一主题,我很少能得到师长的点拨,也鲜见友朋传递的呼应,当我一遍遍地体味着那些养育了现代文明的遥远故事时,更多的时候,我只是与我自己这个对话伙伴尽兴畅谈。在“互联网+”的娱乐时代,回溯古典文明,在许多人看来有些太老派,久而久之,我便对沉潜希腊这原本对我意义非凡的阅读事件三缄其口,耽溺于那些像希腊文明一样散发着光芒的膜拜时刻,在延宕的阅读世界里独享把玩的乐趣。

去雅安参加一个为期十天的培训学习时,我仍然把已经耳鬓厮磨了两个月的《希腊人》带在身边。那十天里,我与几位新交,每晚都闲适地漫步在青衣江边,而与D一道谈论我一向讳莫如深的古希腊世界,便是那闲适时段里的华彩部分。

离开雅安后,我常试图回忆在我尚不知晓他简直就算得上半个希腊专家时,我们那不多的几句对话,却总是未果,就好像那几句货真价实的对话其实并不存在。我熟稔大脑处理记忆的这套伎俩,这正是另一个“我”制定的游戏规则:在潜意识里,“我”更愿意制造出我与D的交流完全始于基托和围绕《希腊人》的假象,以此来满足我对阅读一向抱有的纯粹形而上的浪漫幻想。

就好像阅读时,我们常会发现一条潜隐的线索,听任它牵引着我们的好奇心缓行或疾走,我与D的交流就是顺理成章地严格按照“阅读”的轨道向前推进。于是,在雅安的日子里,《希腊人》便不再仅仅是我行囊中的旅行伙伴,更是我自说自话时的倾诉对象,它已经成了我与D言说不尽的千头万绪,它带着我们,在希腊世界的许多个角落信步往返,又与许多个宽袍长衫的睿智哲人谈玄说理。雨城雅安的夜晚,对我来说十分陌生,亦师亦友的D陪伴着我神游了我从未涉足但已然视作故乡的雅典,而我也终于得以将那些“不与外人道”的隐秘阅读,一股脑地倾泻出来。雅安与雅典、基托与希腊、青衣江与D……这一切,都仿佛是阅读和旅行早已为我安排好的命运。

但故事到这并没有结束。两个月后,为了一次采风活动,我再次成了雅安的客人,这一回,雅安同时接待的还有我正沉迷其中的一本《苏格拉底传》。那是一个十月清冷的早晨,我提前两小时赶到机场,想尽量心无旁骛地在途中多读一点这本精彩的小书。在这本书里,作者泰勒以极其严肃的学者风范,渲染了苏格拉底的思想遗产,与基托散文化的调侃笔法不同,泰勒把对苏格拉底诚挚的热爱,渗透在了严谨客观的学术考察中。凭借戏剧艺术家的本能与天赋,柏拉图塑造的神一般的苏格拉底包括他的心灵形象,就像他那极易辨认的扁平鼻子一样,清晰地从《苏格拉底传》中浮现出来,而此前,我从未看得如此真切……在住进雅安名山区的宾馆以后,我顾不得打量窗外月光夜色里朦胧的蒙顶山山影,就埋首于房间台灯的光区之内。

命运女神再次把奇迹带来。就在我反复琢磨《苏格拉底传》耐人寻味的结尾时,忽然,微信提示音在寂静中嘹亮地响起,我愣了一下,才恍然意识到,今夕何夕并身在何方。令我惊讶的是,信息竟是久未联络的D发来的,他说此刻他正在雅典,数日的漫游让他有些疲累,甚至孤单,幸好有一本英文版的《苏格拉底传》与他相伴,而他刚刚把它读完……

我无法像两个月前那样,一与D交流希腊,就立刻风风火火地信息往复。在某种偶然性的震惊之中我迷失了,我不知该怎样描述此时的感受。如果我告诉D,此时我正在雅安的宾馆里读中文版的《苏格拉底传》,身在雅典手捧英文版《苏格拉底传》的他会不会认为,我是在开一个拙劣的玩笑?我记起一句希腊谚语,其大意是,只要人还没闭上眼睛,就不要妄图对命运指手画脚。平静半晌,我只是将正在回味的《苏格拉底传》的最后一句话,既是有感而发又是下意识地抄给了D:“其实苏格拉底最重要的‘继承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柏拉图。”


作者简介

牛寒婷,1979年生,本科学经济,研究生读文学,居住沈阳,供职于文学艺术研究部门,从事编辑工作。
现为《艺术广角》副编审。曾获第四、五届辽宁文艺评论奖、“东北三省电影论文评比”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