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描述
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现在时间是:YYYY年MM月DD日 H:mm:ss
首页
文刊联
四川省文艺期刊联合会
联合会会员
个人会员
单位会员
期刊方阵
市州刊物
名刊推荐
市州刊物
作品园林
作品精选
作品精选详情页
文艺评论
现代艺术
现代艺术
文艺月报
文艺选刊
文艺百家
年度百家
2019年度百家推优工程
美术
戏剧
音乐
民间文艺
摄影
书法
舞蹈
曲艺
杂技
电影
电视
文艺评论
2018年度百家推优工程
美术
戏剧
音乐
民间文艺
摄影
书法
舞蹈
杂技
电影
电视
文艺评论
版画
油画
水彩
综合材料
书法
雕塑
作家
剪纸
摄影
漆艺
竹编
锦绣
主编风采
艺产联盟
得石舍
福宝斋
恒杰文化
庐缘画斋
泥上行
关于我们
大事记
联系我们
下载中心
首页
>>
期刊方阵
>>
作品精选
>>
品蒙顶香茗 览名山茶海
品蒙顶香茗 览名山茶海
来源:
|
作者:
wyqkw2016
|
发布时间:
2019-03-13
|
1189
次浏览
|
分享到:
品蒙顶香茗 览名山茶海
文丨尹全鸿
雅安之“三雅”(雅雨、雅鱼、雅女)世所熟知,她的风景名胜区碧峰峡、上里古镇等,声名远播。但若是不经意间提起雅安名山区,不谙熟之人,猛然间还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10月10日至12日,由雅安市文联、雅安市名山区委区政府、省文艺期刊联合会主办,名山区委宣传部、区文联、《现代艺术》杂志社承办的“全国名刊名家四川行(名山站)”采风创作活动走进雅安市名山区。在为期三天的采风创作活动中,所到之处,名山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处处都是“茶”:
这里的农家乐不叫农家乐,而叫“茶家乐”,处处可见的茶家乐有三公庄、高家庄、迎君、节雨楼、木林沟、远望茶家乐等;酒(饭)店名有蒙山茶膳楼、茶雨听竹酒店、茶城兵哥饭店、茶马嗣膳养生食府、跃华茶文化酒店;道路名有茶都大道、茗茶街、蒙茶街。至于以“茶“命名的茶楼(庄)就更多了,诸如:彭家园蒙盛茶庄、芸蒙茶庄、茶乡苑、三石茶舍等等,不一而足。但还不只此,凡临街(路)的卷闸门上,均以楷、行、隶、草、篆等书体,写(印)着大大的“茶”字……
中国的一个汉字,在一个地方以如此频率出现,也算奇观了吧?!
如果你认为这就是名山技止乎此,那就把你带入误区了!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因此,得透过表象,去追寻“茶”字背后所隐秘着的本质,那就是名山出现如此之多的“茶”字到底是源何而来?要想知道答案,那就让我带你先“登蒙顶,品香茗;游名山,览茶海”吧!
品蒙顶香茗
蒙顶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蒙顶山有“雅安多雨、中心蒙山”之说。雨多而形成云多、雾多的景象。蒙顶山与著名的峨眉山、青城山齐名,并称四川的三大名山。
蒙顶山除了因景而胜外,更以“茶祖文化、禅茶文化、贡茶文化、茶马文化、茶技文化”成就了它世界茶文化圣山的地位,而熠熠生辉的红色文化更为她增光添彩。
11日上午,“全国名刊名家四川行(名山站)”采风创作活动首先来到名山区蒙顶山茶史博物馆,听讲解,观文献、诗词、标本、茶具、碑碣,了解蒙顶山茶历史,陶冶于底蕴深厚的茶文化之中。随后,前往茶的发源地、茶文化圣山蒙顶山。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从蒙顶山脚下乘缆车,再拾级而上,步行过一段甬道,在一方面积不大的庭院向右转,从十数级台阶向上望去,在红墙梵宇的大门横额上写着“蒙山”两字的两边柱子上,就写着这样一副对联。
这是咏茶诗文中最为著名的一对茶联,也是蒙山的“镇山之宝”。据说,此联最早出自元代李德载的一首小曲《蒙山顶上春光早》:蒙山顶上春光早,扬子江心水味高……
“扬子江心”是指位于江苏省镇江金山扬子江心的“中泠泉”,是一种宜茶的好水,与“蒙山顶上茶”共同构成茶中极品。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吟咏蒙山茶的著名诗句中写道:“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再拾级而上,缓步而登,就到了位于蒙顶山顶上的天盖寺。传说这里是吴理真结庐种茶的地方。这座红柱飞檐宏大的寺院正中大殿即为茶神殿,殿中塑着中国植茶始祖吴理真全身座像。天盖寺遥对莽莽苍苍的群山,尽显庄严肃穆、俯视天下之气。特别是环绕着它的12株千年古银杏组成的银杏树群,传为吴理真亲手所植。树径2米有余,高达三十米以上,迎面看犹如一道翠绿的屏障,俯瞰犹如一把大大的伞盖,经年为天盖寺遮风挡雨。
据记载,吴理真为西汉严道(四川省雅安荥经县)人,号甘露道人,道家学派人物,先后主持蒙顶山各观院。公元前53年,吴理真在蒙顶山五峰之间驯栽野生茶树,开创了人工种茶的历史,吴理真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有明确文字记载最早的种茶人,被称为蒙顶山茶祖、茶道大师。明代《杨慎记》“西汉理真,俗姓吴氏,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四川通志》卷四十记:“汉时名山县西十五里的蒙山甘露寺祖师吴理真,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
由此,茶祖文化就成了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顶山的首要标志。
穿过茶神殿,继续沿着阶梯登步而上,来到具有神秘色彩的建于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的阴阳石麒麟屏风前。但见浮雕麒麟头顶渺渺云海,足踏辽远海水。据说,一年四季无论天晴,还是下雨,麒麟都是身干足湿。但当我们看到的麒麟并非身干足湿时,随行的导游小姐忙坚称,真的是这样的,只是经历(芦山)地震后,就看不到了。大家听后,哂笑而过,知道这是当不得真的。其实导游小姐解释与否,已经不重要了。世上的事,信与否,只当在人心的一念之间而已!只要心存美好,沉醉在美丽的传说中浮想联翩,美滋滋、乐悠悠,其不快哉啊!
阴阳石麒麟背后,即是阴阳石牌坊。三开门的石牌坊右门为历代采茶僧所过之门,门上方是双狮戏球浮雕;左门为历代侍女所经之门,门上方是双凤朝阳浮雕;中门是历代钦差大臣入川检供茶的帝王道的起点,门上方是龙凤呈祥浮雕。牌坊正面横额分别题着“蒙露聚龙”,“西来法沬”、“一瓢甘露”,此融合了儒、释、道三教的精髓。
过了阴阳石牌坊,就来到绿树掩荫下的龙墙浮雕。采用蒙顶山红砂石精工雕制而成的龙墙浮雕,古朴已然生满绿苔。龙墙轮廓以龙为形,顺梯而设,左右各一,两只龙头高扬,仰望天宇,傲视苍生。左边龙墙刻的是“采茶大典图”,展现了清明采集贡茶盛典及智矩寺僧制茶、御前献茶的场景。清代《陇蜀余闻》记载:“每茶时,叶生,智矩寺僧辄报有司往视,籍记其叶之多少,采制才得数钱许。明时贡京师仅一钱有奇。”禅茶一体,在蒙顶山,茶文化与佛教文化深度融合,现存有甘露法师辑成的《蒙山施食仪》《大忏悔文》。
历经两千余年,终积淀成蒙顶山的禅茶文化。
右边龙墙刻的是“皇茶进京图”,展现的是蒙顶山贡茶由专吏飞骑历经沿途州、府送至京城的场景。只见墙上刻画的专吏匍匐在马背上、马尾高高翘起,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飞骑奔跑的速度之快,这都是为了保持皇茶的新鲜,不得不日夜兼程,飞奔向前啊……望着墙上雕刻的奔跑在剑南古道上的飞骑,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隐隐约约听到了当年古道上清亮的嘚嘚马蹄声!
过龙墙浮雕向左行数米,就是传说中吴理真种茶汲水的蒙泉井。据传,此井下雨不会溢出,天旱也不枯竭。《雅州府志》记载:井内斗水,雨不盈,旱不涸;此井中水质特佳,泡茶异香扑鼻。《府志》又云:揭石取水烹茶,则有异香。宋代诗文画家文同咏道:“试掬龙井沏蒙茶,玉川若见垂涎姤”。如果揭开浮雕盘龙井盖,或者对井大喊三声,即时就会下雨。《府志》又载:若擅自揭取,须晴日,即时大雨。
导游由此对我们打趣说,如果揭开井盖对着井大喊三声,不但会下雨,还会把住在里面的小龙女喊出来。随行的《现代艺术》杂志的小美女编辑“不信邪”地调皮上前,揭开井盖就大喊了三声,众人瞬间静默,随即一片笑声哗然而起……
当然,结果是不会有小龙女从井中出来的。即便有,纵使你这么大的一群人,如果一绝世美女悠然从井中衣袂飘飘而出,也会吓煞人的。假若有不怕事的帅哥独自一人,此时如果看到雾蒙蒙中晃出这样一位绝色佳人,可能不是惊喜,更不会是浪漫,而是惊厥了!所以,还是不出来的好,就让它成为一个美丽的传说吧!至于“若擅自揭取,须晴日,即时大雨。”但凡知晓“天漏雅安”之说,就由不得你信不信啰!
继续前行,顺梯而上,十数步之遥,就来到皇茶园。位于形似莲花的蒙顶五峰之中上清峰的皇茶园,相传是吴理真培育七株仙茶之地。《名山县志》载:“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上清峰茶园七株皇茶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谓曰‘仙茶’。” 胡秉言的一首《神仙》对此咏道:“仙雾绕山巅,灵泉煮碧尖。紫砂盈玉露,馨逸润心田。”
“每岁贡三百六十叶,天子祭天及祭太庙用之,称正贡。皇帝享用的称副贡,在五峰间采撷。王公大臣享用的称陪贡,在五峰之下采撷。蒙顶茶自唐至清‘年年岁岁,皆为贡品’”(《名山县志》)。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被列为贡品,作为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专用品,一直沿袭到清代,历经1169年而不间断。唐代《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据史证可考,皇茶园石栏始建于唐,宋孝宗淳熙时命名,皇茶园也成了蒙顶山作为世界茶文化发源地的有力佐证。
蒙顶山贡茶文化在一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此形成。
在蒙顶山始作贡茶的同时,宋王朝开始在名山以茶换马,设茶马司,专司茶马互市事宜,宋神宗下诏“名山茶为易马用”。茶马古道原作“茶马贾道”,意为做茶马商贸交易的人马所经之道。后称茶马古道,许是从历史的角度定义的吧。由此,名山也成为茶马古道的重要源头,继而形成了至今仍保存的包括皇茶园遗址、甘露寺灵泉院石牌坊、禹王宫、天梯古道、净居庵石牌坊等在内的川藏茶马古道名山段遗址群。
穿越时空隧道,我们仿佛回到繁华的茶马市场,感受到岁月给我们酝酿出的独特文化——茶马文化。
在从封建时代的贡茶文化、从“叮铛、叮叮铛”的铃铛声中走来的茶马文化的陶醉中醒悟过来,折转身顺着颇有点难度的阶梯登临而上,在一个平台上再向左折个身,就在你喘气小有点急促之时,不经意间抬头仰望,一尊衣裙飘飘的仙姑塑像扑入你的眼帘。这就是按照传说中的蒙茶仙姑塑造的。传说西汉年间,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化野生仙茶,为乡亲们解渴治病。化作村姑的羌江神的女儿听到老百姓对他的赞叹,由此而生爱慕之情,最后结为夫妻。但人神结合,触犯了天条,王母怒令仙姑火速回宫。但仙姑与吴理真情深似海,不忍分离,就化作了今天被称作玉女峰的山峰,与居住在甘露石屋中的吴理真隔桥相望,不离不弃,情深意长。
从美丽的传说中走出来,过吴理真曾经居住过的甘露石屋,再上行一段路,就来到座落于蒙顶山之巅的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馆。
蒙顶山不仅是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圣山,也是红色文化圣地。百丈关,是雅安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有“获百丈(关)者,必得成都无疑”之说。发生在1935年11月中旬的百丈关战役,是红四方面军与国民党川军在百丈关镇的一场重要战役。战役历时18个昼夜,仗愈打愈大,是南下以来最惨烈的一次战役,总计歼敌4万余人。
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馆,原来是蒙顶山天竺院旧址,是红军百丈关战役的指挥部。据史料记载,1935年11月中旬,徐向前元帅曾在蒙顶山天竺院旧址召集红军和群众集会。纪念馆内陈列着红军1935年11月进入名山后特别是百丈关战役的活动史实。纪念馆门前有几棵挺拔的大树,据说其中一棵还是徐向前元帅当时的拴马树。驻足纪念馆,四周林木葱茏,茶园青翠,雾岚氤氲,缅怀革命先辈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中!正如红军碑林中邓小平的题词:为人民翻身事业而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金秋10月,黄叶满山,这是季节时序所展现的常景,但蒙顶山却依然郁郁葱葱。走在静谧的山林中,伴随着轻亮的脚步声,我们下山回到天盖寺。坐在凉风幽幽浸身骨、空气湿漉漉润肌肤的场坝中,我们品味着蒙山黄芽。但见茶水色泽黄润,黄中透碧,全毫显露,喝一口甘醇鲜爽,茶香扑鼻。
品茗正值兴头上,蒙顶山独有的掺茶技艺长嘴壶茶技“龙行十八式”开始表演了。相传,蒙顶山“龙行十八式”茶技是北宋高僧禅惠大师在蒙顶山结庐清修时所创。“龙行十八式”茶技把蒙顶山“禅茶”中所独创的十八道献茶技艺与传统茶道、武术、舞蹈、禅学、易理融于一炉,充满玄机妙理。但见掺茶师手持嘴长一米多的长嘴铜壶,翻转腾挪,提壶把盏,准确将水注入杯盏中。每一式均模仿龙的动作,一招一式迅疾而不失沉稳,令人屏气凝神、心驰神动,继而拍案叫绝。
这身、形、神合一的蒙顶山茶技文化,也是茶技融茶道、禅学、易理于一体后禅茶文化在茶技文化中的生动展示。
览名山茶海
12日上午,我们驱车来到处于“中国至美茶园绿道”上的名山区解放乡的月亮湖景区。
下得车来,步入绿道右侧的知青广场。这里曾经居住过来自成都等地的知青,绕广场文化走廊一路观来,满眼都是他们曾经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时代美好青春的痕迹和回忆。从知青广场出来,穿过绿道踏上步行环湖路。甬道两边,花团锦簇般色彩斑斓的金菊争相斗艳,蜂蝶翻飞,一丝微风轻拂,朵朵金黄色的小菊花仿佛向我们颔首致意,表达最诚挚的欢迎。
走过一段金菊簇拥的甬道,来到月亮湖边的一处平台上。放眼望去,一弯湖水如一位美丽的处子静卧茶海之中,又或是嫦娥因醉心于这翠绿的茶海,把所住的月宫化作这一湖碧水?湖静如镜,似在休憩,又似静静地期盼吴刚的到来。若待到来年采收春茶时节,她定是素手绿叶上,汉妆白如玉。远处星星点点楼房矗立在绿色的茶海中,绿树婆娑,倒影在湛蓝的湖面上,忽地,一叶扁舟悠然荡出,好一副洇染得恣肆的中国水墨画!
据介绍,月亮湖景区现已打造有垂钓平台、观景台、月牙标志物、月亮湖湿地、游览步道、知青广场、摄影基地等景观。景区茶园已基本形成“茶中有花、花香茶海、色彩纷呈、四季辉映”的特色旅游景观。
离开月亮湖,沿着中国至美茶园绿道驱车前往名山区中峰牛碾坪茶旅综合体。车览路上,山岭沟壑,绿浪起伏,满眼皆是一片茶的海洋。
来到被评为“全国生态茶园示范基地”的牛碾坪万亩观光茶园。信步茶间游道,但见行列整齐划一的茶树似赶集的样儿摩肩接踵,在山岭沟壑间漫延,似一波波绿浪在山坡上一道又一道地涌动,层层叠叠。那绿浪又似少女盘髻在头上的发辨,蜿蜒着盘曲在山头上。远望群山如黛,峰峦叠翠。在这片翠绿而又充满青香的茶海中,此时的你可想过:戴上斗笠,去采茶、去炒青,当一回地道的茶农?当茶已制好,然后抽一方小凳,坐在农家院里,品自己的茶。此时的你就不仅是在品茶了,而是在品回归大自然后生活的原初味道和身心自由后的那份悠然自得。
以“茶为本、文化为魂、茶旅融合、生态康养、全域旅游。”名山区茶旅融合发展以“茶”为媒,以一片绿叶绿满天下,伴着蒙顶山茶香飘五洲。
这就是名山区多“茶”的缘由。名山区因拥有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顶山、中国植茶始祖吴理真,而成为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
据了解,近年来,名山区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依托良好的茶产业基础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以“茶”为绿色名片,不断提升名山茶叶产业实力和知名度,实现了“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农变富农”,打造出了以品牌价值达30亿元的“蒙顶山茶”为代表的整个名山区的茶叶产业。目前,名山区种茶面积达35万余亩,年综合产值达58亿元。
品蒙顶香茗,览名山茶海。为期三天的“全国名刊名家四川行(名山站)”采风创作活动期间,让我感受到一次绿色的茶文化之旅。欣悦之余,又似意犹未尽。古人云: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因而不觉歌咏两首,聊以抒怀。歌曰:
蒙顶采茶歌
雨城采茶女,朝歌蒙山间。
玉指碧尖上,汉妆玉无瑕。
芽熟采撷忙,乐天莫留连。
名山茶海歌
名山碧万顷,初芽发香茗。
春分汉女采,茶客隘古道。
蒙顶玉露润,香飘满天下。
个人简介
尹全鸿,现任绵阳市安州区文联专职副主席、县作协副主席。
作品散见人民网、新华网、《文学故事报》《小小说月刊》《剑南文学》等文学期刊,小说《“消失”的呼噜声》获湖北省今古传媒集团中华文学杂志社2016年度中华文学奖。
现已公开出版文集《文以焕彩》(中国文史出版社)。
上一篇:
蒙山顶的风
下一篇:
茉莉之味